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食發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食發丹

病證名,出自《證治準準繩·幼科》,指小兒因飲食失節,傷及脾胃,繼而引發丹毒的一類病證。其病因多與小兒脾胃嬌嫩,乳食不節,運化失常,食積化熱,熱毒外發肌表,復感風熱邪毒有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熱象顯著:身熱煩躁,口渴多啼,皮膚紅暈灼熱。
  • 脾胃症狀:不思飲食,甚則腹脹氣急,噯腐吞酸,大便酸臭或秘結。
  • 丹毒特徵:皮膚見赤色斑塊,邊緣清晰,局部灼痛,或伴輕微腫脹。

病機分析

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飲食不節易致乳食停滯中焦,脾胃運化失職,積滯鬱而化熱。熱毒內蘊,外透肌膚,復感風熱之邪,內外合邪,發為丹毒。此證屬「裏熱外發」之候,病位在脾胃與肌表,涉及氣分及血絡。

治療原則

清熱解毒 為主,佐以 消食導滯,使積熱得泄,丹毒自平。

  • 主方
    • 清瘟敗毒飲(《疫疹一得》)合 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。
    • 前方清氣涼血、瀉火解毒,後方消食化積、和胃導滯,兩方合用可內消食積、外解熱毒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若熱毒熾盛,加黃連、連翹以增強清熱之力;
    • 腹脹明顯者,酌加厚朴、枳實以行氣除滿;
    • 大便不通者,可稍加大黃通腑泄熱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  1. 辨食積與熱毒孰輕孰重:若煩躁口渴、皮膚紅赤甚者,偏重清熱;若腹脹噯腐、舌苔厚膩者,側重消導。
  2. 觀察丹毒走勢:若紅腫蔓延迅速,需防熱毒入營,可配合紫雪丹等涼開之品。

此證與單純風熱丹毒(如「赤遊丹」)不同,後者多因外感風熱,無明顯食積內傷,治療以疏風清熱為主,不可混為一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