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食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傷食發熱,病證名。食積內停所致的發熱。
《證治匯補.發熱章》:「傷食發熱,必氣口緊盛或沉伏,頭疼,嘔惡,噫氣吞酸,胸口飽悶,或脹或痛,手不可按,蒸蒸然然。」
《金匱翼.發熱統論》:「食積者,當暮發熱,惡聞食臭,時時噯腐,其脈滑或實。活人所謂傷食令人頭痛,脈數,發熱,但左手人迎脈平和,身不疼是也。」
治宜消食導滯以退熱,用枳術丸、保和丸、枳實導滯丸、大柴胡湯等方。
《幼科全書》:小兒食積不化引起的發熱。其熱先見於腹部,以後手足俱熱,而以腹背較甚,噯氣吐腐,大便酸臭,腹痛多啼,肌瘦腹膨,或腸鳴泄瀉,痛隨瀉減,不思飲食,面色晦暗,眼胞浮腫。治宜消積清熱,用至寶錠。
傷食發熱,是由於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或過食肥甘厚味,或暴飲暴食,或飲食不潔,或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脾失健運,導致飲食停滯,化生痰濕,阻遏清陽,鬱而化熱,上蒸於肺,肺失宣降,外感風邪,內生痰熱,閉阻肺氣,發為傷食發熱。
臨床表現為發熱,頭痛,胸悶,腹脹,噯氣,嘔吐,大便酸臭,舌苔厚膩,脈滑數。
治療宜消食導滯,清熱解毒。可用枳實導滯丸、保和丸、大柴胡湯等方。
小兒傷食發熱,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或過食肥甘厚味,或暴飲暴食,或飲食不潔,或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脾失健運,導致飲食停滯,化生痰濕,阻遏清陽,鬱而化熱,上蒸於肺,肺失宣降,外感風邪,內生痰熱,閉阻肺氣,發為傷食發熱。
臨床表現為發熱,頭痛,胸悶,腹脹,噯氣,嘔吐,大便酸臭,舌苔厚膩,脈滑數。
治療宜消食導滯,清熱解毒。可用至寶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