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食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食發熱
病證名,指因飲食積滯、脾胃運化失常而引發的發熱證候。此證多因暴飲暴食,或過食肥甘厚膩、生冷難化之物,導致食積中焦,鬱而化熱,表現為發熱伴隨脾胃壅滯之象。
病因病機
《證治匯補·發熱章》云:「傷食發熱,必氣口緊盛或沈伏。」其病機核心在於「食滯化熱」。飲食停積於胃脘,阻礙氣機升降,脾胃運化失職,鬱久則化生內熱。此熱非外感所致,故無表證,而呈現裡實熱象,尤以中焦症狀為顯。
臨床表現
- 發熱特徵:熱勢多見於午後或傍晚(「當暮發熱」),以腹背部位為甚,觸之蒸蒸然,或伴手心、足心熱。
- 消化症狀:
- 脘腹脹滿疼痛,拒按,噯腐吞酸,惡聞食臭。
- 嘔吐酸腐或未消化食物,大便酸臭溏瀉,或便秘。
- 舌苔厚膩,脈象滑實或沉伏(氣口脈緊盛)。
- 小兒傷食發熱(《幼科全書》):
- 熱先起於腹部,繼而手足俱熱,腹背尤甚。
- 伴腹痛啼哭、腸鳴泄瀉(瀉後痛減)、不思乳食。
- 面色晦滯,眼胞浮腫,肌瘦腹膨。
治療原則
以「消食導滯、清解鬱熱」為主,依病情輕重選方:
- 輕證:食積初起,熱勢不劇。
- 枳朮丸(《脾胃論》):健脾消痞,適用於脾虛夾積。
- 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:消食和胃,主治普通食滯。
- 重證:積滯化熱明顯,脘腹脹痛拒按。
- 枳實導滯丸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通腑泄熱,適用於濕熱食積交阻。
- 大柴胡湯(《傷寒論》):和解少陽、內瀉熱結,兼有少陽證者宜之。
- 小兒證治:
- 至寶錠(《幼科全書》):消積清熱,化痰鎮驚,針對小兒食積發熱兼夾痰滯者。
古籍論述
- 《金匱翼·發熱統論》指出:「食積者……脈滑或實」,強調其脈象特徵與外感發熱(人迎脈浮)之別。
- 《活人書》進一步區分:「傷食頭痛脈數,然身不疼」,提示與外感鑑別要點。
此證需與「陽明腑實熱結」區分,後者熱勢更高、腹滿硬痛,需用承氣類方;而傷食發熱以消導為先,若誤用苦寒攻下,反易損傷脾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