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食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食腹痛

傷食腹痛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飲食過量或食物停滯不化,導致脾胃氣機阻滯,引發腹部疼痛的病症。其特徵為腹痛劇烈,常伴隨欲排便之感,排便後疼痛減輕,脈象多呈弦脈或沉滑脈。

病因病機

此證多因暴飲暴食,或過食生冷、油膩、難消化之物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使食物積滯於中焦,阻礙氣機運行,不通則痛。此外,若素體脾胃虛弱,運化無力,稍進飲食即易停滯成積,亦可能引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脘腹脹滿疼痛,拒按,痛勢較劇,得瀉後稍緩。
  • 兼症:噯腐吞酸、惡心嘔吐、不思飲食、大便臭穢或秘結。
  • 舌脈:舌苔厚膩,脈弦或沉滑。

治療原則

治療以消食導滯、行氣止痛為主,並根據患者體質虛實加以調整:

  1. 實證:若患者體質壯實,食滯明顯,可用木香檳榔丸等方劑攻下導滯,通腑止痛。
  2. 虛中夾實:若脾胃素虛而傷食者,宜健脾消導,方如健脾丸加減,常用藥物包括人參、白術、山楂、神曲、枳實、麥芽、木香、砂仁等,既補益脾胃,又助消化積滯。

相關證型

  • 食積腹痛:與傷食腹痛相似,但更強調食物停滯日久化熱,或兼見發熱、煩躁等症。
  • 氣滯腹痛:以氣機不暢為主,疼痛走竄,與情緒相關,而傷食腹痛則有明確飲食不節病史。

此證需與其他腹痛證型鑑別,如寒凝腹痛、濕熱腹痛等,以確保辨證準確,用藥得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