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食後發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食後發搐
病證名,指小兒因飲食停滯、脾胃受損後引發的抽搐症狀。此證首載於宋代錢乙所著之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書中描述其特徵為:「身體溫,多唾多睡,或吐不思食而發搐。」其病機根源於乳食不節,積滯於胃腸,導致氣機壅塞,濕濁內蘊,久而化熱,熱極則引動肝風,風火相煽,故而發搐。
病因病機
小兒脾胃嬌弱,運化功能未臻完善,若過食肥甘厚味,或乳哺無度,易致乳食停積於中焦。食滯鬱而化熱,熱灼津液成痰,痰熱內擾,上蒙清竅,故見多唾、嗜睡;若熱邪熾盛,引動肝風,風痰相搏,竄擾經絡,則見四肢抽搐。此外,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食滯中阻,可致胃氣上逆而見嘔吐、厭食。
辨證要點
- 病史:發搐前有明確的傷食史,如暴飲暴食或飲食不潔。
- 症狀:
- 初期可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嘔吐酸餿食物。
- 繼而身熱不揚(體溫微升但非高熱),神情倦怠,多唾涎沫,昏昏欲睡。
- 抽搐發作時,四肢拘急,目睛上視,然神志多未完全喪失,與急驚風之「神昏」有別。
- 舌脈: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滑數,指紋紫滯。
治療原則
本證屬「本虛標實」,當分階段論治:
- 消食導滯:首選《丹溪心法》之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、萊菔子),以消積化滯、清熱和胃。若痰濕偏重,可佐以二陳湯;熱象明顯者,加黃芩、梔子。
- 熄風定搐:待食積漸消,改用琥珀抱龍丸(琥珀、天竺黃、檀香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枳殼、枳實、朱砂、山藥、膽南星、金箔),以化痰熄風、鎮驚安神。若風動甚者,可配合鉤藤、蟬蛻以增強平肝熄風之效。
相關鑑別
- 急驚風:多因外感熱病或驚恐觸發,病勢急驟,高熱神昏,抽搐劇烈,與傷食後發搐之「身溫多睡」有異。
- 慢脾風:屬虛風內動,常因久病脾陽衰敗所致,抽搐微弱,伴肢冷息微,與本證之實證表現不同。
古籍補充
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闡述:「食積發搐,由脾胃弱而飲食停,土虛木亢,風自內生。」強調脾胃氣虛為內風發動之基,治療時需顧護中氣,不可過用攻伐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亦指出,此證若遷延不癒,可轉為「疳積生風」,當兼用健脾消疳之法,如肥兒丸加減。
現代中醫觀點
當代醫家認為,此證與現代醫學「小兒消化功能紊亂伴熱性驚厥」有部分重合,但中醫更重視「脾胃—肝風」的病理聯系。臨床除藥物治療外,可配合小兒推拿(如清胃經、揉板門)以助運化,或針刺四縫穴泄熱消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