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食後發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傷食後發搐,病證名。指因傷食後引起的抽搐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:「傷食後得之,身體溫,多唾多睡,或吐不思食而發搐。」由小兒乳食停滯,蓄積胃腸,濕鬱生熱,熱極生風所致。治宜先用保和丸消食,後用琥珀抱龍丸止搐。參見急驚風條。

傷食後發搐,又稱傷食抽搐。是小兒常見的急症之一。多見於1歲以內的小兒。其發病原因,一般認為是由於小兒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,消化功能較弱,當進食過量或食入不潔食物,或因受驚嚇、哭鬧過度,均可引起乳食停滯,積聚胃腸,濕鬱生熱,熱極生風,導致小兒抽搐。

臨床表現主要為突然發生全身抽搐,抽搐時口吐白沫,面色蒼白,四肢僵直,角弓反張,牙關緊閉,不省人事。發作時間短暫,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即自行停止。發作間歇期小兒可正常活動,但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。

治療宜以清熱化濕、開竅止搐為主。可選用保和丸、琥珀抱龍丸等中成藥治療。若抽搐嚴重,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鎮靜、止痙藥物治療。

預防傷食後發搐,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小兒飲食要定時定量,不宜過量。
  2. 食物要清淡易消化,不宜吃油膩、辛辣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  3. 飯後要讓小兒休息,不要讓其哭鬧過度。
  4.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避免小兒受涼。
  5. 一旦發現小兒有抽搐的症狀,應立即送醫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