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食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食頭痛

病證名,屬中醫內科頭痛證型之一,因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食積中焦,阻滯氣機,導致清陽之氣不升,濁陰之氣不降,上擾清竅而發為頭痛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要訣·頭痛》,其後《醫宗必讀》等醫籍亦有詳述。

病因病機

傷食頭痛多因暴飲暴食,或過食肥甘厚味、生冷黏膩之物,損傷脾胃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飲食停滯中焦,脾胃升降失司,則食積化熱,濁氣上逆,壅塞經絡,致使頭部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頭痛。此外,食滯日久,可進一步影響肝膽疏泄功能,加重氣機鬱滯,形成痰濕或鬱熱,使頭痛纏綿難癒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為頭部脹痛或悶痛,多以前額或全頭為主,伴有明顯的脾胃症狀:

  • 胸脘痞滿:胃脘部脹悶不舒,按之尤甚。
  • 噯腐吞酸:口中泛酸,噯氣帶有腐敗食物氣味。
  • 厭食惡臭:聞到油膩或食物氣味即感噁心,甚至嘔吐未消化食物。
  • 發熱而不惡寒:因食積化熱,可見低熱,但無外感表證(如身痛、惡寒等)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厚膩,或黃或白,脈滑或弦滑。

治療原則

消食導滯、和胃降逆為主,佐以理氣升清。根據食積輕重及兼夾證候,選用以下方藥:

  1. 輕證(食滯初起,脘腹微脹):
    • 香砂枳朮丸(《景岳全書》):健脾行氣,消食化積,適用於脾虛氣滯兼食積者。
  2. 中證(食積明顯,噯腐吞酸):
    • 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: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等消食導滯,半夏、陳皮和胃降逆。
  3. 重證(食積化熱,煩悶口渴):
    • 枳實導滯丸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大黃、枳實攻下積滯,黃芩、黃連清解鬱熱。
  4. 兼脾虛者
    • 治中湯(《症因脈治》):人參、白朮健脾益氣,配合消食藥標本兼顧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外感頭痛:多伴惡寒發熱、鼻塞流涕等表證,與傷食頭痛之脾胃症狀有別。
  • 痰濁頭痛:頭痛昏沉,苔白膩,但無食積噯腐之象。
  • 肝陽頭痛:頭痛眩暈,與情緒相關,脈弦數,無脾胃積滯表現。

古籍參考

《證治要訣》指出:「傷食頭痛,胸膈滿悶,噫氣如敗卵。」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強調「消導為先」,後世醫家亦多從脾胃論治,注重調理中焦氣機。此證若及時消導,多能速癒;若遷延失治,可能轉為痰濕或內傷發熱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