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出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出白

出白為中醫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,原文記載:「脾傳之腎,病名曰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。」此處所述「出白」,意指小便排出白色濁液,或與生殖系統相關之異常分泌物。唐代醫家王冰注釋此證為「溲出白液」,即尿液混雜白濁之物;另有醫家認為其與「白淫」同義,指男子滑精、女子帶下等症。

中醫病機與證候分析

  1. 病因病機

    • 脾腎傳變:依《內經》所述,此證由脾病傳腎所致,屬「疝瘕」範疇。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下注於腎,導致下焦氣化不利,濕熱蘊結,發為少腹脹痛、溲液白濁。
    • 濕熱下注:濕熱之邪侵擾下焦,或飲食不節、房勞過度,損傷腎氣,皆可引發小便白濁或白淫。
    • 精關不固:若兼見遺精、帶下,多與腎虛不攝、相火妄動相關,屬「白淫」之變證。
  2. 臨床表現

    • 主症為小便混濁如漿,或夾白色絮狀物,伴少腹悶熱疼痛。
    • 若屬「白淫」,可見夢遺、滑精,或女子帶下量多、質稠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便濁:泛指小便混濁,病因包含濕熱、脾虛、腎虛等,與「出白」部分重疊,但範圍較廣。
  • 白淫:專指精液或帶下異常外泄,多因心腎不交、相火偏旺所致,與「出白」之溲液白濁有所區別,然古籍中偶有混稱。

古籍論述延伸

《黃帝內經》將「出白」歸於「疝瘕」病範疇,提示其與氣血瘀滯、濕濁內阻相關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,認為此證需分虛實:實者責之濕熱,虛者多因脾腎兩虧,治療需辨證施治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對泌尿生殖系統異常的整體觀,結合臟腑傳變與病邪特性,為臨床辨治提供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