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食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食吐

病證名,指因飲食不節、過食生冷或油膩之物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胃氣上逆而引發嘔吐。此症屬中醫「嘔吐」範疇,多與飲食積滯相關,常見於消化不良、急性胃炎等疾病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嘔吐頻作,吐出物多為酸腐黏稠之黏液,或夾雜未消化食物,氣味餿臭;嚴重者可能嘔吐黃水或清稀涎沫。伴隨症狀包括脘腹脹滿、噯氣頻頻、厭食惡心、大便溏瀉或秘結,舌苔厚膩,脈象滑實。

病因病機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」指出飲食過量或攝入不當,易損傷脾胃。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,若飲食停滯中焦,胃失和降,則氣機壅滯,上逆為吐。此外,過食生冷可損傷脾陽,導致寒濕內停;恣食肥甘厚味則易生濕熱,進一步阻滯氣機。

治療原則
消食導滯、和胃降逆為主,佐以調理氣機。

  1. 方藥

    • 首選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,方中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消食化積,半夏、陳皮和胃降逆,茯苓健脾滲濕。
    • 若偏寒者,加乾薑、砂仁溫中止嘔;濕熱明顯者,加黃連、竹茹清熱化濕;腹脹甚者,加厚朴、枳實行氣除滿。
  2. 針灸療法

    • 取穴以足三里(胃經合穴)、內關(寬胸止嘔)、中脘(胃之募穴)為主,針刺或艾灸以調和脾胃。
    • 小兒可配合推拿,如推三關(溫陽散寒)、退六腑(清熱導滯),或揉按板門穴以消食積。
  3. 其他療法

    • 食療:輕症可用焦山楂、炒麥芽煎水代茶,助消化導滯。
    • 外治法:以生薑片貼敷內關穴,或吳茱萸研末醋調敷臍,緩解嘔吐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·嘔吐噦》提到:「傷食吐者,胸腹滿痛,噯腐吞酸。」強調積滯內停之特徵;《景岳全書》則指出:「嘔吐或因暴傷飲食,胃氣不能容受而逆。」進一步闡明胃氣上逆之病機。

此症若及時調治,多能速癒;然若遷延失治,可能轉為慢性脾胃病證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