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食吐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食吐瀉

傷食吐瀉為中醫病證名,特指因飲食不節、食積內停所致之嘔吐與泄瀉,尤多見於小兒。此證首載於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,其文曰:「吐瀉乳食不化,其吐及糞皆有酸臭氣者,此傷食吐瀉也。」明確指出本證之特徵為嘔吐物與糞便皆帶有酸腐氣味,且夾雜未消化之食物殘渣。

病因病機

本證主要因飲食失調,過食生冷、油膩或難以消化之物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致乳食停滯中焦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受納與運化水穀精微,若脾胃受損,升降失常,則胃氣上逆而為嘔吐,脾失健運而為泄瀉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脾胃功能尤為薄弱,故更易罹患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除見嘔吐、腹瀉外,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嘔吐物及大便酸臭腐敗,夾雜未消化食物
  • 脘腹脹滿,按之疼痛
  • 噯氣頻作,口氣穢濁
  • 舌苔厚膩,脈象滑實

治療原則

治宜消食導滯,恢復脾胃升降之機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胃苓湯(《丹溪心法》)
    由平胃散合五苓散組成,具健脾利濕、消食和中之效,適用於傷食兼濕濁內阻者。
  2. 守胃散
    以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為基礎,加山藥、扁豆補脾益氣,南星、防風祛風化痰,藿香、乾葛升清化濕,天麻平肝息風。此方兼顧健脾消食與調和肝脾,適用於小兒傷食吐瀉兼見肝脾不調者。
  3. 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
    由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、萊菔子組成,專治食積停滯,脘腹痞滿,嘔吐泄瀉。

辨證加減

臨證需根據具體證候靈活加減:

  • 若熱象明顯,見口渴、舌紅,可加黃連、黃芩清熱
  • 若寒象顯著,見四肢不溫、舌淡,可加乾薑、肉桂溫中
  • 若氣滯脹滿甚者,可加木香、砂仁行氣消脹

傷食吐瀉之治療,重在調理脾胃氣機,使清升濁降,則吐瀉自止。然須注意,久吐久瀉易傷津耗氣,必要時需佐以益氣生津之品,以防變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