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食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食瀉
病證名,指因飲食過量或食物停滯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導致泄瀉的病症。又稱食瀉、食洩、積瀉、食積瀉或胃瀉。此證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洩瀉》,書中記載:「傷食瀉,因飲食過多,有傷脾氣,遂成洩瀉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,運化失司,水穀不化,下趨大腸而成瀉。
病因病機
傷食瀉多因暴飲暴食,或過食肥甘厚膩、生冷難化之物,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受損。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若飲食過量,超出脾胃負荷,則宿食停滯中焦,阻礙氣機,使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,反成濕濁下注腸道,發為泄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痛腹脹,瀉後痛減,大便黏滯穢臭,夾雜未消化食物殘渣。
- 兼症:噯腐吞酸、口臭納呆、惡心嘔吐、脘腹痞滿。
- 舌脈:舌苔厚膩或垢濁,脈象滑數或弦緊。
證型與治法
根據病性寒熱虛實,傷食瀉可分為以下證型:
-
單純食積證
- 表現:脘腹脹滿拒按,瀉下臭如敗卵,嗳氣酸腐。
- 治法:消食導滯,和中止瀉。
- 方藥: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萊菔子)加減;輕者可用枳朮丸(枳實、白朮)健脾消痞。
-
食積挾寒證
- 表現:腹痛喜溫,瀉下清冷,四肢不溫。
- 治法:溫中散寒,消食化積。
- 方藥:紅丸子(乾薑、肉桂、神麴)或小七香丸(木香、丁香、砂仁)。
-
食積挾熱證
- 表現:瀉下臭穢,肛門灼熱,口渴煩躁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消積導滯。
- 方藥:梔連平胃散(梔子、黃連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)或枳實導滯丸(大黃、枳實、黃芩、黃連)。
-
食積實滯證(形症俱實)
- 表現:腹滿硬痛,大便不通,瀉後仍覺不爽。
- 治法:通腑瀉濁,攻下積滯。
- 方藥: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或感應丸(巴豆、乾薑、木香)。
小兒傷食瀉特點
小兒脾胃嬌弱,乳食不慎易致運化失常,症狀多見:
- 瀉前哭鬧不安,腹脹拒按。
- 大便酸臭,夾奶瓣或未消化食物。
- 治宜消乳導滯,以保和丸加減(如加麥芽、穀芽),或選用消乳丸(香附、神麴、麥芽)。
總結機理
傷食瀉屬實證,治則以「通因通用」為要,重在消導積滯,恢復脾胃升降。臨床需辨明寒熱,靈活運用溫消、清消或攻下之法,使宿食得化,氣機得暢,則瀉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