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暑
病名
- 因中暑熱所致的病證
出自《素問·刺志論》。《醫林繩墨》卷一記載:「傷暑者,由其暑熱勞傷元氣之所致也。」其臨床表現為日間發熱、頭痛眩暈、躁亂不寧、氣虛乏力、言語低微,或周身如針刺感、小便短赤。此證屬暑熱傷及元氣,治療宜選用黃連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或黃連解毒湯,並根據患者體質虛實加減用藥。 - 暑病之輕者
《醫學心悟》卷三指出:「傷暑者,感之輕者也。」其症狀主要表現為煩熱、口渴,可選用益元散治療。相較之下,「中暑」則為暑病之重者,症狀包括大汗淋漓、神昏悶亂,甚或煩躁喘促、譫語妄言,病情較為危急。 - 五邪病因之一
《難經·四十九難》將「傷暑」列為五邪之一,與中風、飲食勞倦、傷寒、中濕並列,認為其為外感病因的一種,影響人體氣機運行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傷暑的發病與夏季暑邪特性密切相關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,並常兼夾濕邪。臨床上可分為:
- 陽暑:多因烈日曝曬或高溫環境下勞作,暑熱直中,表現為高熱、煩渴、汗多、脈洪大等陽明經證。
- 陰暑:因貪涼飲冷或暑濕內侵,導致腠理閉塞,暑熱不得外泄,症見發熱惡寒、無汗、頭身困重等。
治療原則
以清暑益氣、養陰生津為主,兼顧化濕解表。常用方劑包括:
- 清暑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適用於暑熱傷氣,兼有濕阻者。
- 白虎加人參湯:針對暑熱熾盛,氣津兩傷之證。
- 六一散:清暑利濕,用於暑濕輕證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冒暑:暑邪初犯肌表,病情較輕,類似感冒。
- 暑溫:暑熱深入氣分或營血,屬溫病範疇。
傷暑的辨證需結合時令、體質及兼夾病邪,靈活施治,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的治療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