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暑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暑腹痛

定義
傷暑腹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暑熱之邪侵襲人體,傷及氣分,導致脾經鬱滯、氣機不暢而引發的腹痛。此症多發於長夏暑濕當令之時,常見於暑熱環境下勞作或起居不慎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暑熱傷氣: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。暑熱內侵,先犯氣分,使脾氣受損,運化失職,氣機鬱滯,不通則痛。
  2. 濕邪困脾:長夏濕氣當令,暑多夾濕。濕性黏滯,易阻遏脾陽,使中焦氣機升降失常,腹脹腹痛隨之而生。
  3. 肝脾失調:暑熱鬱久可影響肝之疏泄,肝氣橫逆犯脾,加重脾土不運,形成肝脾不和之腹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腹脹隱痛,時作時止,遇暑熱加重,得涼稍緩。
  • 兼症:食慾減退、肢體倦怠、口乾煩渴,或伴輕度泄瀉。
  • 舌脈: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白膩;脈象虛軟或濡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調脾疏肝法

    • 適用於暑傷氣分兼肝脾不調者,症見腹脹痛、食少乏力。
    • 方藥:人參(補益元氣)、廣皮(理氣健脾)、白芍(柔肝止痛)、茯苓(健脾滲濕)、穀芽(消食和中)、益智仁(溫脾止瀉)。
  2. 清暑化濕法

    • 適用於暑濕壅滯中焦,症見腹痛泄瀉、胸悶煩渴。
    • 方藥:十味香薷飲(香薷、厚朴、扁豆等解暑化濕)、六和湯(藿香、砂仁等調和中焦)。
  3. 益氣生津法

    • 若暑熱傷津較甚,可佐以烏梅、五味子斂陰生津,或配合生脈散益氣養陰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暑傷氣分,長夏腹脹,食減微痛」,強調暑邪鬱滯氣機的病機特點。
  • 《醫鈔類編》提及:「盛暑而痛,或洩利並作,脈必虛豁」,主張以清暑益氣為治療方向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寒濕腹痛」(遇寒加重、苔白膩)、「食積腹痛」(噯腐吞酸、拒按)等區別,傷暑腹痛以暑季發病、脈虛舌紅為辨證要點。

補充說明
此證雖屬外感暑邪,然內傷脾胃為關鍵,故治療需標本兼顧,既清外暑,又調中土。若暑邪化火,可酌加黃連、梔子等清熱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