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暑霍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暑霍亂
病名:傷暑霍亂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暑熱邪氣侵襲人體,導致脾胃升降失常,驟發上吐下瀉的急性病症。此證首見於《張氏醫通·霍亂》,屬「熱霍亂」範疇,多發於盛夏暑濕交蒸之際。
病因病機:
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升散,易耗氣傷津。若暑熱夾濕穢之氣直中脾胃,或內傷生冷、飲食不潔,致使中焦氣機逆亂,清濁相干,則發為霍亂。暑熱內迫,胃失和降則嘔吐;濕熱下迫大腸則泄瀉;若暑邪熾盛,更可內陷心包,引動肝風。
臨床表現:
- 主症:突發劇烈嘔吐泄瀉,吐出物酸腐穢臭,瀉下物黃褐臭穢,或如米泔水。
- 暑熱證:身熱煩渴,面赤氣粗,胸悶躁擾,甚則神昏譫語,四肢抽搐。
- 津氣耗傷:唇乾齒燥,目眶凹陷,尿短赤,脈洪數或滑數;若氣隨津脫,可見肢冷脈伏、爪甲青紫等危候。
治法方藥:
-
清暑化濕,和胃降濁
- 急救回生丹:適用於暑熱熾盛、吐瀉劇烈者,功能清熱解毒,辟穢化濁。
- 解毒活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黃連、連翹、鮮竹茹等,清熱解毒,活血通絡,治暑熱內陷、絡瘀神昏。
-
輕證調治
- 香薷飲(《和劑局方》):香薷、厚朴、白扁豆,解表清暑,宜冷服以防格拒。
- 竹葉石膏湯(《傷寒論》):竹葉、石膏、麥冬,清暑益氣生津,適用於吐瀉後氣陰兩傷。
- 六一散(《傷寒標本》):滑石、甘草,清利暑濕,導邪從小便出。
鑑別要點:
- 寒霍亂:吐瀉清稀,肢冷苔白,脈沉遲,宜溫中散寒,如藿香正氣散。
- 乾霍亂:欲吐不得吐,欲瀉不得瀉,腹痛如絞,屬「絞腸痧」,需探吐、刮痧等外治急救。
相關記載: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歲土不及,民病飧泄霍亂。」清代王孟英《霍亂論》進一步闡明暑熱霍亂與濕熱疫毒之關聯,強調「暑穢從口鼻吸入,直擾中道」的致病特點。
此證危重者,可急速轉為陰陽離決,故古稱「揮霍撩亂」,臨證須辨明暑、濕、虛、實之偏勝,及時救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