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胃
病證名。指因飲食過度或飲食不當,損傷胃絡,導致胃氣失和,甚則引發吐血的病證。又稱「傷胃吐血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胃主受納、腐熟水穀,其氣以降為順。若飲食過量,或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之物,超出胃腑運化能力,則胃氣壅滯,難以消化。此時胃中氣機不暢,若勉強嘔吐,胃氣上逆,可能損傷胃絡,導致吐血,其血色鮮紅,此即《諸病源候論·血病諸候》所載:「傷胃者,是飲食大飽之後,胃內冷不能消化,則便煩悶強嘔吐之,所食之物,與氣共上衝(?叔),因傷損胃口,便吐血色鮮正赤是也。」
此外,長期飲食不節,如饑飽無度、嗜食肥甘厚味,亦會損傷脾胃功能,使運化失常,形成「傷胃」之證。此類情況雖未必見吐血,但可表現為胃脘脹滿、噯氣、反酸、納差等症狀,屬廣義的「傷胃」範疇。
證候表現
- 傷胃吐血:多見於暴飲暴食後,胃脘脹滿疼痛,煩悶不舒,繼而嘔吐,吐出物夾雜鮮血,血色正赤,或伴食物殘渣。
- 脾胃運化失調:胃脘痞滿、食欲不振、噯氣頻作、口中黏膩,或大便溏瀉,舌苔厚膩,脈滑或濡。
相關理論
- 胃絡損傷:胃為多氣多血之腑,若飲食過度,胃氣上逆,可致胃絡受損,血溢脈外,形成吐血。
- 脾胃升降失常:胃氣以降為和,脾氣以升為健。飲食不節可擾亂脾胃氣機,使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進一步加重胃部不適。
與其他病證的區別
- 肝火犯胃吐血:多因情志不遂,肝火橫逆犯胃所致,吐血常伴脅痛、口苦、煩躁易怒等肝火症狀。
- 脾不統血:多見於氣虛體質,吐血血色淡紅,伴氣短乏力、面色蒼白等虛象,與飲食直接相關性較低。
中醫調治原則
針對傷胃吐血,以和胃降逆、涼血止血為主;若屬脾胃運化失調,則需健脾消食、理氣和胃。具體用藥需辨證論治,如選用保和丸、半夏瀉心湯等方劑加減。
附:相關名詞
- 傷胃吐血:專指因飲食傷胃而致的吐血證候。
- 胃脘痛:傷胃嚴重時可引發胃脘部疼痛,需與其他胃痛病因鑒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