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胃吐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胃吐血
病證名,指因飲食過度或胃氣虛弱,導致胃絡受損而引發的吐血症狀,又稱「傷胃」。此證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九,書中記載:「病者因飲食過度,傷胃,或胃虛不能消化,致翻嘔吐逆,物與氣上衝蹙胃口決裂,所傷吐出,其色鮮紅,心腹絞痛,白汗自流,名曰傷胃吐血。」
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過度飲酒或暴飲暴食,損傷胃氣,導致胃絡受損,血溢脈外。
- 胃虛不化: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食物積滯,氣逆上衝,迫使胃絡破裂而吐血。
- 氣機逆亂:胃氣上逆,挾熱或挾瘀,使胃絡受迫,血隨嘔出。
臨床表現
- 吐血鮮紅,或夾雜食物殘渣。
- 胃脘部絞痛,伴隨冷汗淋漓。
- 噁心嘔逆,胸悶不舒。
- 若兼熱象,可見口乾、舌紅、脈數;若屬虛寒,則面色蒼白、肢冷、脈弱。
治療原則
以和胃止血為主,根據證型不同,可配合溫中、清熱、化瘀等法。
常用方劑
- 理中湯加味:適用於脾胃虛寒型,症見吐血淡紅、畏寒肢冷,可加側柏葉、阿膠以增強止血之效。
- 瀉心湯:適用於胃熱熾盛,吐血鮮紅、口苦苔黃者,以黃芩、黃連清胃瀉火,大黃導熱下行。
- 四君子湯合三七粉:適用於氣虛血溢,症見神疲乏力、舌淡脈弱者,可益氣攝血,佐以化瘀止血。
相關證候
- 胃經失血:泛指胃絡受損所致的各種出血,範圍較廣,而傷胃吐血特指因飲食或胃虛直接導致的吐血。
- 嘔血:與吐血類似,但嘔血多伴隨劇烈嘔吐,病位偏於胃之上脘。
此證需與肝火犯胃、瘀血阻絡等吐血證候鑑別,臨床須審證求因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