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臭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臭息
臭息為中醫病證名,屬「腎疳五證」之一,首見於宋代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指牙疳患者口氣穢濁腐臭的症狀。其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腎、胃、脾三臟為關鍵。
病因病機
- 腎虛火炎: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耗傷腎陰,虛火上炎,燔灼齒齦,腐敗血肉,則發為口臭,並伴見牙齦潰爛、牙齒鬆動等症。
- 胃熱上攻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。若飲食不節,過食辛熱厚味,積熱於胃,循經上熏,腐蝕口腔肌膜,則見口氣臭穢,甚則牙齦腫痛出血。
- 脾濕蘊熱:脾開竅於口,脾失健運則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蒸騰於上,亦可致口臭,並見舌苔厚膩、脘痞等症。
臨床表現
臭息以口氣異常臭穢為主要特徵,多伴隨牙疳症狀,如牙齦潰爛、滲血化膿,或牙齒枯黑脫落。若屬腎虛者,常見腰膝痠軟、潮熱盜汗;胃熱者多兼口渴喜冷、便秘溲赤;脾濕者則見口黏納呆、身重倦怠。
相關文獻延伸
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進一步闡述,臭息乃「疳熱上衝,腐潰牙齦」所致,並將其歸類於「走馬牙疳」範疇,提示病情進展迅猛,需辨明虛實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,此證「有虛實之異」,虛者宜滋陰降火,實者當清瀉胃熱,強調辨證論治之要。
臭息作為牙疳的典型症狀,反映了內在臟腑失衡的病理變化,臨床須結合整體證候,探究其根本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