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臭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臭息,中醫名詞,指牙疳患者口氣臭穢。出自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一:“腎疳五證:一曰臭息,二曰齒痛,三曰牙疳,四曰疳風,五曰疳積。”
臭息是腎疳的一種症狀,指牙疳患者口氣臭穢。臭息的病因是由於腎虛,精氣不足,不能上榮於肺,肺失清肅,津液不能上輸於口,口中津液乾涸,而口氣就會變得臭穢。
臭息的治療方法,首先要補腎填精,滋陰潤肺。可以用六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等中成藥進行治療。另外,還可以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、生津止渴的藥物,如金銀花、連翹、甘草等,來治療臭息。
臭息的預防方法,主要是要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吃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。另外,還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潔,勤刷牙漱口。
臭息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兒科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牙齒脫落、智力低下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口腔健康,一旦發現孩子有臭息的症狀,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進行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