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蟹

病證名,指因過量食用螃蟹而導致的病證。螃蟹性寒,味鹹,歸肝、胃經,雖具清熱散結、滋陰養血之效,但過食易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中焦虛寒、運化失常,進而引發腹痛、腹瀉、嘔惡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螃蟹性寒涼,多食易傷脾胃陽氣,使中焦氣機凝滯,升降失司。寒凝氣滯則腹痛,脾失健運則腹瀉,胃氣上逆則嘔惡。此外,蟹肉富含蛋白質,不易消化,過量食用易致食積,加重脾胃負擔。

歷代醫家論治

  1. 《張氏醫通》:治傷蟹腹痛,主張溫中散寒、行氣和胃,方用丁香、紫蘇、生薑。丁香溫中降逆,紫蘇理氣寬中,生薑散寒止嘔,共奏溫運脾胃之效。
  2. 《證治要訣》:針對食蟹過多致傷,單用丁香研末服,取其辛溫之性,暖胃散寒,化解蟹毒。
  3. 《世醫得效方》:治魚蟹積滯,以香蘇散(香附、紫蘇、陳皮、甘草)加生薑、陳皮煎服,加強理氣化濕、溫中止嘔之功。

辨證施治

  • 寒凝腹痛:症見脘腹冷痛、喜溫喜按,宜溫中散寒,可用良附丸(高良薑、香附)加減。
  • 食積腹瀉:症見腹瀉、脘痞、噯腐吞酸,宜消食導滯,可用保和丸加減。
  • 胃氣上逆:症見嘔吐清水、惡心頻作,宜和胃降逆,可用小半夏湯(半夏、生薑)加減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傷食:泛指飲食不節所致的脾胃病證,傷蟹屬其範疇。
  • 寒積:因寒邪與食積互結,阻滯中焦,與傷蟹病機相似。

中醫治療傷蟹,重在辨明寒、積、滯之偏重,靈活運用溫中、消導、理氣等法,以恢復脾胃升降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