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傷血病證名

外傷後引致之瘀血和失血之病證。

  • 瘀血:多見於外傷處出現瘀血紫斑或血腫,並伴有脹痛固定不移的情況。
  • 失血:因外傷引致體內或表面的出血,或血液從各種孔洞溢出體內外。出血較多時,可能伴隨頭暈、心悸、口渴、舌燥等症狀。

治療上,根據血氣理論,瘀血主要以化瘀血為主,而失血需要重視行氣補血的方法。治療宜參考具有復元活血和補氣功效的品。若出血不止,應急先行止血,若出血較多,應立即雙向補氣血或輸血。

陰血受傷病證

主要指由多種因素引致陰血虧虛的病證。

醫學著作《醫學入門》中提到傷血是指外傷引致血液流失。《醫宗金鑒》則提到傷血可分為外傷、內傷和血虛三種。

傷血的病因主要有外傷、內傷和血虛三種。

  • 外傷:由外力作用破裂血管導致出血。可分為閉合性外傷和開放性外傷,前者指皮膚或黏膜完好,如挫傷、扭傷、壓傷等;後者指皮膚或黏膜破裂,有血液外溢,如刀傷、刺傷、槍傷等。
  • 內傷:由於內部原因破裂血管導致出血。可分為臟器破裂出血和血管破裂出血,前者指臟器破裂導致出血,如肝破裂出血、脾破裂出血等;後者指血管破裂導致出血,如動脈瘤破裂出血、靜脈瘤破裂出血等。
  • 血虛: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血液虧虛。可分為陰虛血少和陽虛血少,前者指陰液不足導致血液虧虛,後者指陽氣不足導致血液虧虛。

傷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瘀血、失血和血虛三種。

  • 瘀血:血液在體內凝結成塊,阻礙血液運行。臨床表現主要有瘀血紫斑、血腫、脹痛固定不移等。
  • 失血:指血液從體內流出。臨床表現主要有頭暈、心悸、口渴、舌燥等症。
  • 血虛:指血液虧虛。臨床表現主要有面色蒼白、頭暈目眩、心悸氣短、失眠多夢、健忘、舌淡苔白等症。

傷血的治療,主要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進行辨證施治。

  • 外傷引起的傷血,主要以活血化瘀和止血為主。
  • 內傷引起的傷血,主要以補血止血為主。
  • 血虛引起的傷血,主要以補血養血為主。

傷血的預防包括:

  1. 避免外傷。
  2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飲食調理,多攝取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。
  4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5.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和治療疾病。

傷血是一種常見疾病,需要及時治療以避免嚴重後果。故應重視傷血,並積極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