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血

病證名

  1. 外傷所致之瘀血與失血
    因外力損傷導致血液運行失常,可分為「瘀血」與「失血」兩類:

    • 瘀血:外傷局部見紫斑、血腫,痛處固定拒按,乃血行不暢、積滯成瘀。治宜活血化瘀,佐以行氣通絡,方如《復元活血湯》加黃耆、黨參等補氣之品,以助血行。
    • 失血:外傷致血溢脈外,或從九竅(如鼻衄、吐血)而出,或內積體腔(如胸腹積血)。若出血量多,可見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、口乾舌燥等氣隨血脫之象。急則治標,首重止血,外用壓迫或內服雲南白藥、十灰散等;血止後需補氣生血,方用《當歸補血湯》(黃耆、當歸)或《八珍湯》,甚者需輸血續命。
  2. 陰血虧虛
    泛指因久病、勞倦、七情過極,或失治誤治,耗傷陰血所致之虛證。臨床可見面色萎黃、唇甲淡白、眩暈心悸、肌膚乾燥、舌淡脈細等。治法以滋養陰血為主,依病機配伍:

    • 肝血虛者,用《四物湯》加枸杞、首烏;
    • 心血不足者,合《歸脾湯》養心安神;
    • 兼陰虛內熱,佐《一貫煎》滋陰清熱。

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「血為氣母」,故治血常兼調氣。瘀血者佐香附、枳殼以行氣活血;血虛者配人參、白朮益氣生血。另需辨經絡所屬,如頭面瘀血可引川芎、蔥白上行,下肢血腫加牛膝下行。古籍《血證論》強調「止血、消瘀、寧血、補虛」四法,為臨證綱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