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陽

傷陽為中醫病證名,指人體陽氣受損,導致生理功能減弱的病理狀態。陽氣在中醫學中具有溫煦、推動、防禦與固攝等作用,一旦受損,可引發多種虛寒性病證。其成因與表現可歸納如下: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侵襲

    • 外寒直中:寒邪由表入里,直中臟腑,抑遏陽氣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言:「陰勝則陽病」。
    • 陰寒內盛:體內陰寒之氣過重,消耗陽氣,常見於脾腎陽虛者,症見畏寒肢冷、腹瀉清穀等。
  2. 藥物飲食所傷

    • 過用苦寒:長期服用黃連、黃芩等苦寒藥物,或過食生冷(如冰品、寒性瓜果),易損脾胃陽氣,導致腹脹、泄瀉。
    • 汗下過度:發汗(如麻黃劑誤用)或瀉下(如大黃類方劑)太過,津液流失的同時亦耗傷陽氣,引發乏力、惡寒等。
  3. 情志失調

    • 暴喜傷陽:喜則氣緩,過度喜樂使心神浮越,陽氣耗散,出現心悸、精神恍惚,甚則氣短自汗。
    • 憂思過度:思慮傷脾,脾陽不振,影響運化,導致食少、倦怠。
  4. 房勞耗損

    • 房事不節或勞倦過度,直接損傷腎中元陽,症見腰膝痠冷、陽痿早泄、夜尿頻多等。

臨床表現

傷陽的症狀多與陽氣虛衰相關,常見:

  • 全身症狀:畏寒喜暖、四肢不溫、精神萎靡、面色蒼白。
  • 臟腑症狀
    • 心陽虛:心悸怔忡、胸悶氣短。
    • 脾陽虛:脘腹冷痛、大便溏薄。
    • 腎陽虛:腰膝冷痛、水腫、性功能減退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陽氣與衛氣關係:傷陽者衛外不固,易感外邪,且病後遷延難癒。
  • 陰陽互根:陽氣久損可累及陰液,形成陰陽兩虛,如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陽虛者,陰必虛」。

傷陽的辨證需結合病因與臟腑定位,治療以溫補陽氣為主,如附子、乾薑等藥物,並配合艾灸以助陽氣升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