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飲

病證名,指因過量飲用茶、酒、湯、水等飲品而導致的病證,首見於《證治百問》。其病因多與脾虛不運、暴渴多飲或豪興狂飲有關,導致水濕停滯體內,影響氣機運行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虛不運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則水液代謝失常,飲入之水難以輸布,積聚中焦,形成濕滯。
  2. 暴渴多飲:因口渴而短時間內大量飲水,超出脾胃運化能力,導致水濕內停。
  3. 豪興狂飲:常見於飲酒過量,酒性濕熱,易困遏脾陽,使濕濁內生,阻滯氣機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面黃肌瘦:因水濕困脾,氣血生化不足,肌膚失養。
  • 脾洩中滿:濕阻中焦,氣機不暢,見脘腹脹滿、泄瀉。
  • 煩渴腫脹:水濕停聚,津液不布,故口渴;水溢肌膚則見浮腫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發汗利小便」為主,使濕邪從表裡分消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葛花解酲湯:專治酒積傷脾,方中葛花解酒毒,配合茯苓、澤瀉等健脾利濕。
  2. 五苓散:適用於水濕內停、小便不利,以桂枝溫陽化氣,白朮、澤瀉利水滲濕。

相關病證

  • 傷食:因飲食過量,脾胃運化不及,症見脘腹脹痛、噯腐吞酸。
  • 傷酒:酒毒濕熱內蘊,見頭痛嘔吐、胸膈痞悶。
  • 傷茶:過飲寒涼茶飲,損傷脾陽,導致腹瀉、肢冷。

傷飲一證,關鍵在於辨別濕邪停聚部位及兼夾病機,臨證時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症狀細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