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魚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魚鱉
傷魚鱉屬中醫「食傷」範疇,指因過食或誤食魚類、鱉類等水產之物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所生之病證。此類食材性味多偏寒涼,若烹調不當、食量過度,或體質虛寒者不慎攝取,易使寒濕內停,阻滯中焦氣機,引發脘腹脹滿、嘔惡泄瀉等症。
病因病機
魚鱉之品,其性多屬陰寒,《本草綱目》載:「鱉甲性冷,多食損脾。」若素體脾陽不足,或進食時佐以生冷,寒邪更易直中脾胃,使運化失職。寒濕凝滯則氣血不通,輕者見噯腐吞酸,重者可致腹痛如絞、水穀不化。
臨床表現
常見症狀包括:
- 脘腹痞悶,按之濡軟
- 噁心嘔吐,吐出物帶腥臭
- 腸鳴漉漉,大便溏泄或夾未消化食糜
- 舌苔白滑或膩,脈象沉遲
治法與方藥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主張以溫中化濕、行氣導滯為治則,方用 紫蘇 辛溫散寒、寬中下氣; 陳皮 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; 木香 調暢氣機,消積止痛;佐以 薑汁 溫胃止嘔,散寒解毒。若寒甚者,可加 乾薑 、 肉桂 以助陽溫中;濕重者,配伍 蒼朮 、 厚朴 化濕醒脾。
相關概念辨析
傷魚鱉與一般「傷食」同中有異,後者泛指飲食不節所致之積滯,而前者特異於水產寒濕之性,治法尤重溫散。古籍《證治準繩》亦提及,魚蟹所傷,可輔以 紫蘇葉搗汁飲 ,或 藿香正氣散 加減以解穢濁。
此證雖多屬輕淺,然若遷延失治,寒濕久蘊可轉為痰飲,甚或損傷脾腎陽氣,不可不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