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臟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臟腑
病證定義
傷臟腑乃中醫重要病證名,指因外傷或病邪侵襲導致臟腑功能受損之病理狀態。此證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,為中醫外傷病證之重候。
病因病機
外傷致損
多因嚴重跌撲、碰撞、擠壓等外力直接傷及胸腹內臟所致。外力作用導致氣血運行失常,經絡受阻,臟腑形質受損,甚則臟器破裂,氣血外溢。
病邪內犯
六淫邪氣、七情過極或飲食勞倦等因素,皆可內傷臟腑。邪氣由表入裡,或直中臟腑,導致臟腑氣機紊亂,功能失調,陰陽失衡。
臨床表現
胸脅部傷臟
- 輕證:胸脅疼痛或走竄作痛,伴脹滿不適,呼吸、咳嗽時疼痛加劇
- 重證:咳血吐血、喘促不得平臥、煩躁不安、口唇紫紺、皮膚粘膜蒼白
- 病機:外力傷及肺絡,氣滯血瘀,甚則氣隨血脫
腹部傷臟
- 輕證:腹痛腹脹、寒熱往來、便血尿血
- 重證:噁心嘔吐、煩躁口乾、心悸氣促、面色蒼白、神疲肢冷、甚則暈厥
- 病機:腹部受創,脾胃升降失司,肝膽疏泄失常,氣血逆亂
辨證分型
氣滯血瘀型
- 主證:局部脹痛拒按,痛處固定,舌紫暗或有瘀斑
- 病機:外力致經絡受損,氣血運行不暢
氣血兩虛型
- 主證:面色蒼白,氣短乏力,脈細弱
- 病機: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
臟腑實熱型
- 主證:發熱煩躁,口渴引飲,便秘尿赤
- 病機:瘀血化熱,熱毒內蘊
治療原則
急救處理
- 氣隨血脫者急用獨參湯大補元氣
- 陽氣暴脫者投以參附湯回陽固脫
- 危重者當配合現代醫學急救措施
常規治療
- 行氣活血:復元活血湯(柴胡、天花粉、當歸、紅花等)
- 理氣止痛:復元通氣散(木香、茴香、青皮等)
- 止血化瘀:當歸補血湯加三七、雲南白藥
臟腑辨治要點
肺臟損傷
- 特點:咳喘、胸痛、咯血
- 治法:宣肺理氣,涼血止血
- 方藥:葦莖湯合十灰散加減
肝臟損傷
- 特點:脅痛、嘔血、煩躁
- 治法:疏肝解鬱,活血止血
- 方藥:柴胡疏肝散加丹皮、梔子
脾胃損傷
- 特點:腹痛、嘔吐、便血
- 治法:健脾和胃,化瘀止血
- 方藥:歸脾湯加地榆、槐花
腎臟損傷
- 特點:腰痛、血尿、水腫
- 治法:補腎固精,利尿止血
- 方藥:六味地黃丸合小薊飲子
預後轉歸
傷臟腑之預後取決於損傷程度與治療及時性。輕者經適當調治可獲痊癒;重者若救治不及,可致氣血耗竭,陰陽離決之危候。病後調攝當注重靜養,配合食療藥膳,逐步恢復臟腑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