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中

病證名

  1. 傷害膈膜及內臟
    出自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:「中膈者,皆為傷中,其病雖愈,不過一歲必死。」此處「傷中」指邪氣深入,損傷膈膜及內臟,病情深重,預後不良。中醫認為,膈膜為三焦之樞紐,內連五臟,若受損則氣機升降失常,臟腑功能嚴重受影響,故《內經》強調此類損傷雖暫愈,然臟氣已傷,終難久持。
  2. 損傷中焦脾胃之氣
    中焦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飲食不節,如過飽過飢、嗜食膏粱厚味或酗酒無度,皆可損傷脾胃之氣,導致中焦運化失職。其病機主要為:

    • 氣機壅滯:飲食積滯,阻遏脾胃升降,見脘腹脹滿、嗳腐吞酸。
    • 濕熱內蘊:肥甘厚味釀濕生熱,困阻中焦,症見口黏苔膩、身重困倦。
    • 氣虛陽衰:長期飲食所傷,脾胃氣虛,甚則中陽不足,表現為食少乏力、大便溏泄。

延伸探討

  • 與「脾瘅」之關聯:長期傷中可發展為「脾瘅」(《素問·奇病論》),因脾胃積熱,轉輸失常,進一步可能化為消渴。
  • 經絡影響: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氣血失調,可伴隨四肢倦怠、肌肉消瘦等症。
  • 治療原則:歷代醫家重視調理中焦,如《脾胃論》強調「升陽益胃」,針對不同病機選用消導、化濕、溫中等法。

此證候體現中醫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」的核心觀念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以恢復中焦運化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