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暑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暑頭痛
病證名,指因感受暑邪而引起的頭痛,首見於《世醫得效方》卷二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升散,易傷津耗氣,並多夾濕,故傷暑頭痛多與暑熱夾濕之病機相關。
臨床表現:
- 頭部症狀:頭脹痛,甚則頭部沉重如裹,此因暑熱上擾清竅,或濕邪阻遏清陽所致。
- 全身症狀:身熱汗多,汗出黏膩不爽,因暑邪迫津外泄,濕性黏滯,故汗出不暢。
- 兼症:心煩口渴,欲飲冷水,面垢(面部油膩污濁感),舌苔膩或黃膩,脈微帶數。心煩為暑熱擾心,口渴因暑傷津液,面垢與舌苔膩則為濕濁內蘊之象。
病因病機:
暑邪侵襲人體,多因夏季暑熱當令,或久處高溫悶濕環境,暑熱之邪上犯頭部,阻滯經絡;若兼夾濕邪,則濕性黏滯,更易困遏清陽,導致頭痛纏綿難解。此外,暑熱耗氣傷津,可兼見氣短乏力等氣虛之證。
治法:
以清暑化濕、通絡止痛為主,兼顧益氣生津。
常用方藥:
- 基礎方:香薷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香薷為解表清暑要藥,配厚朴、白扁豆化濕和中。
- 加減:
- 暑熱偏盛:加黃連、茵陳以清熱解暑。
- 濕重頭沉:加車前子、滑石、藿香以利濕醒脾。
- 津傷明顯:酌加西瓜翠衣、麥冬、五味子以益陰生津。
相關鑑別:
- 風熱頭痛:痛勢劇烈,伴發熱惡風、咽痛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,治宜疏風清熱。
- 濕溫頭痛:頭痛如裹,身熱不揚,胸悶脘痞,苔白膩,脈濡緩,治宜宣化濕濁。
古籍參考:
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暑傷於氣,多病頭痛」,強調暑邪易致氣機不暢而發為頭痛。《溫病條辨》亦指出暑多夾濕,治療需清暑與化濕並重。
傷暑頭痛屬外感頭痛範疇,其辨證需結合時令與體質,臨床常見於夏季或濕熱環境中發病,治療時除藥物外,亦需調攝起居,避免暑濕再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