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臭毒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臭毒頭痛

臭毒頭痛,又稱「嗅毒頭痛」,為中醫病名之一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「臭」通「嗅」,意指因吸入污穢毒氣或穢濁之氣,導致頭部氣機不暢,引發頭痛之症。此病多因外感穢毒,內傷脾胃,使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上擾清竅而致病。

病因病機

臭毒頭痛之發病,主要與外感穢濁毒氣相關。中醫認為,穢毒之氣多屬濕熱或穢濁之邪,其性黏滯重濁,易侵襲人體上部。若人體正氣不足,或脾胃虛弱,則更易受穢毒所傷。穢毒入體後,阻遏氣機,使清陽不升,濁陰上逆,壅滯頭部經絡,故而引發頭痛。此外,穢毒內蘊亦可能影響中焦脾胃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,出現煩悶、惡心等兼症,甚或引致腹部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臭毒頭痛之主要症狀為頭部脹痛或悶痛,多伴隨煩悶、惡心、嘔吐等脾胃不適之象。部分患者可能因毒氣性質不同,而兼見其他症狀,如:

  • 濕熱穢毒:頭痛且重,如裹如蒙,口苦黏膩,身熱不揚。
  • 寒濕穢毒:頭痛而緊,惡寒肢冷,嘔吐清涎。
  • 穢濁鬱阻:頭痛昏沉,胸脘痞滿,舌苔厚膩。

治療原則

治療臭毒頭痛,當以芳香化濁、辟穢解毒為主,兼調脾胃氣機。歷代醫家對此症之治法多有記載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提及可用單味炒香附煎服,取其理氣解鬱、芳香化濁之效。此外,臨床亦可根據穢毒性質及兼症,選用以下方藥:

  1. 芳香化濁:如藿香正氣散、甘露消毒丹,適用於濕熱穢毒內蘊者。
  2. 理氣和胃:如香蘇散、平胃散,適用於氣機不暢、脾胃不和者。
  3. 辟穢解毒:如玉樞丹、蘇合香丸,適用於穢濁毒氣較重者。

辨證要點

臭毒頭痛之辨證,需注重以下幾點:

  • 辨毒氣性質:區分濕熱、寒濕或穢濁之邪,以對證用藥。
  • 察兼症特點:若兼腹痛、嘔吐,需考慮中焦氣機受阻;若兼身熱、煩渴,則多屬濕熱為患。
  • 審舌脈象:舌苔厚膩、脈濡滑者,多屬濕濁;舌紅苔黃、脈數者,多屬濕熱。

臭毒頭痛雖屬外感頭痛之一種,然其病機與一般風寒、風熱頭痛有別,治療上尤重芳香化濁、調暢氣機,以祛除穢毒為要。歷代醫籍對此症之論述,亦為後世辨治類似病症提供了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