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損喘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損喘逆

病證名,指因過度用力或外傷損及臟腑,導致氣機逆亂、肺失宣降而引發的喘急之證。此症首載於《症因脈治·喘症論》,其病因多與外力傷損相關,如飽食後舉重、飢餓時強行用力,或長時間號呼叫喊,致使臟腑氣血受損,肺氣壅滯,發為喘逆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運行依賴臟腑協調,而肺主氣、司呼吸,若因外力或勞累過度傷及胸膈、肺絡,則氣機升降失常。輕者氣滯血瘀,重者絡破血溢,瘀血內停,進一步阻遏肺氣,形成「喝喝喘急,張口抬胸,不能接續」之狀。此外,肝主疏泄,若胸脅挫傷,肝氣鬱結,亦可橫逆犯肺,加重喘逆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呼吸急促,喘聲粗重,張口抬肩,氣息難以接續。
  2. 兼症:胸脅脹痛,或咳吐紫暗瘀血(提示絡傷血溢)。
  3. 脈象:脈或促(數而時止)、或急(緊促),大小不均;若脈至散亂無序,多為氣血敗亂之危候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氣滯血瘀型

    • 特徵:喘促伴胸脅刺痛,舌暗或有瘀斑。
    • 治法:理氣調逆,活血祛瘀。
    • 方藥四磨湯(烏藥、沉香、檳榔、人參)合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,酌加桃仁、紅花以增強化瘀之效。
  2. 肺絡損傷型

    • 特徵:久咳痰中帶血,喘逆遷延不癒。
    • 治法:收斂止血,修復肺絡。
    • 方藥白芨散(白芨、三七等)為主,佐以杏仁、桑白皮宣肺平喘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可取膻中肺俞太淵等穴,以寬胸理氣、調和肺氣。
  • 導引:配合呼吸調息法,如「六字訣」中之「呬」字訣,以助肺氣肅降。

此證需區別於外感喘證或虛喘,其關鍵在於有明確傷損史及瘀血見症。治療上注重氣血並調,標本兼顧,尤重修復臟腑損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