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損昏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損昏憒
傷損昏憒,又稱外傷昏厥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外力損傷導致神志昏迷、人事不省的病證。此證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卷九十,多見於嚴重跌打損傷、鬥毆重創,尤以頭部外傷為甚,或因氣血驟然耗損,元神失守所致。
病因病機
本證主要因外力猛烈撞擊,致使氣血逆亂,經脈受損,甚則傷及腦絡,元神受擾。中醫認為,頭為「諸陽之會」,腦為「元神之府」,若頭部受創,易致清竅閉塞,神明失司。此外,若損傷過重,氣血暴脫,亦可導致陰陽離決,神無所依,遂發昏憒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外傷後突發神志昏迷,呼之不應,面色蒼白或青紫,四肢厥冷,呼吸微弱淺促,脈象細數無力,或見散亂不整。嚴重者,可見瞳孔散大、二便失禁,此為氣血將脫、陰陽離決之危象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外傷性休克。
辨證論治
1. 氣血暴脫證
主症:神昏不醒,面白肢冷,氣息微弱,脈微欲絕。
治法:益氣固脫,回陽救逆。
方藥:急予獨參湯(人參濃煎灌服),或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以峻補元氣,回陽固脫。
2. 瘀阻清竅證
主症:昏迷伴頭面瘀腫,牙關緊閉,脈弦澀。
治法:活血化瘀,開竅醒神。
方藥:可選復元通氣散(木香、茴香、穿山甲、陳皮等)行氣活血;或花蕊石散化瘀止血,通竅蘇神。若瘀熱內閉,可配合安宮牛黃丸、至寶丹等涼開之劑。
3. 氣滯血瘀證
主症:昏憒較輕,時醒時寐,頭痛嘔惡,舌暗脈澀。
治法:理氣活血,通絡醒腦。
方藥:通竅活血湯(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麝香等)加減,以化瘀通絡,開竅醒神。
其他療法
除內服藥物外,傳統中醫亦配合針灸急救,如刺人中、十宣放血以醒腦開竅,或灸百會、氣海以回陽固脫。若病情危篤,當結合現代醫學手段,如輸液、氧療等,以中西醫並治提高療效。
此證預後與損傷程度、救治及時與否密切相關,早期辨明病機,對證施治,方能轉危為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