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胞下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上胞下垂,是指眼皮下垂,難以抬舉,影響視瞻,輕者半掩瞳仁,重者黑睛全遮,垂閉難張而言。本症,《諸病源候論》稱為“睢目”,亦名“侵風”;《普濟方》稱為“眼瞼垂緩”;《目經大成》稱為“瞼廢”。此外尚有“睥倦”“胞垂”之稱。現在統稱“上胞下垂”。

上胞下垂,一般分為先天與後天兩種,先天性上胞下垂多雙眼同病,由遺傳或先天發育不全引起;後天性上胞下垂,多單眼發病,得之於病後,創傷或其他原因。若因腦內或眼窩腫瘤引起上胞下垂,須由專科治療,不屬本文討論範圍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中氣下陷上胞下垂:臨床表現為起病較緩,上胞緩慢下垂,逐漸加重,輕者半掩瞳神,重者黑睛全遮,垂閉難張,病人瞻視往往仰首提眉,久則額部皺紋深凹,甚則需以手提瞼,方能見物。全身體弱乏力,形寒氣短,四肢虛軟,舌淡質嫩,脈虛沉微。或見脫肛,婦女或見子宮脫垂。

風邪入絡上胞下垂:起病較急,忽然上胞下垂。且兼癢如蟲行,頭痛目脹,舌紅,脈浮數。

氣滯血瘀上胞下垂:有明顯眼部或頭額部外傷史,上胞下垂因外傷所致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中氣下陷上胞下垂與風邪入絡上胞下垂:二者在病因、病機及病證方面皆有所區別。中氣下陷上胞下垂,多因飲食不節,或憂思傷脾,又因平素脾胃虛弱,以致中氣下陷而成本證。中焦受氣取汁化赤而為血,肝主宗筋,筋賴血養,脾胃虛弱,中氣下陷,則提瞼無力。血少不能養筋則弛緩,失去約束之力故上胞下垂。脾胃氣虛是逐漸出現的,故上胞下垂亦緩慢加重。所以本證以發病緩慢,逐漸加重,兼有中氣下陷等全身症狀為其辨證要點。治宜補中益氣,方選補中益氣湯。

風邪入絡上胞下垂、是因外感風邪,入裡中絡,筋脈受損所致。風善行而速變,故發病急速,臨床常見忽然上胞下垂,風盛則癢,上衝頭目,則頭痛目脹。治宜養血祛風,方選除風益損湯。

氣血瘀滯上胞下垂:主要是眼部或頭額部遭受外傷,瘀血阻滯經絡,胞瞼縱而不收,或筋脈已斷,氣滯血瘀,胞瞼無力提舉。治宜行氣活血,方選祛瘀四物湯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《諸病源候論.目病諸候》:

“睢目候。目是臟腑血氣之精華,肝之外候,然五臟六腑之血氣,皆上榮於目也。若血氣虛則膚腠開而受風,風客於瞼膚之間,所以其皮緩縱,垂覆於目則不能開,世呼為睢目,亦名侵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