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胞下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胞下垂

病證名,指上眼瞼無力下垂之病症,屬中醫眼科範疇。見載於《中醫眼科學講義》(廣州中醫學院主編),又稱「睢目」、「侵風」、「瞼廢」、「睥倦」、「胞垂」、「眼瞼垂緩」或「瞼皮垂緩」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兩類:

  1. 先天性: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發育不全,導致眼瞼肌肉、經絡失養,無力提舉。
  2. 後天性
    • 脾虛氣弱:脾主肌肉,脾氣虛弱則清陽不升,肌肉失養,以致眼瞼鬆弛下垂。
    • 風邪客瞼:風邪侵襲眼瞼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筋肉失於濡養。
    • 外傷或腫瘤:外力損傷或局部腫物壓迫,阻滯經絡,影響氣血運行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為上眼瞼下垂,難以自主提起,輕者半掩瞳仁,重者完全遮蔽黑睛,妨礙視物。部分患者可能伴隨乏力、氣短等脾虛症狀,或局部麻木、疼痛等風邪阻絡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以調補脾氣、祛風通絡為主,並根據病因病機靈活施治:

  1. 脾虛氣弱
    • 治法:補脾益氣,升舉清陽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甘草)加減,或人參養榮湯配合活血通絡之品,如僵蠶、全蠍、赤芍、牛膝等。
  2. 風邪阻絡
    • 治法:祛風通絡,活血舒筋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正容湯(《審視瑤函》)加減,或配合鉤藤、防風、白附子等祛風之品。
  3. 外傷或腫瘤所致
    • 需針對病因治療,外傷者可輔以活血化瘀方藥,如血府逐瘀湯;腫瘤則需結合具體病機辨證施治。

其他療法

除內服藥物外,可配合以下方法:

  • 針灸:取穴以足三里、脾俞、百會、攢竹、陽白等為主,以補益脾氣、疏通經絡。
  • 按摩:局部輕柔按摩眼瞼周圍穴位,促進氣血運行。
  • 手術:若病情嚴重,藥物療效不顯,可考慮手術矯正。

本病治療需結合具體病因與體質特點,靈活運用中醫辨證思路,以達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