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病下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病下取

1. 治療學術語
「上病下取」為中醫重要治法之一,屬「反治法」範疇,首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:「氣反者,病在上,取之下。」其核心思想在於病證表現雖位於身體上部,然治療可從下部著手,透過調節下部氣機或臟腑功能,間接影響上部病變。此法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陰陽升降」理論,強調人體上下經絡相通、氣血相貫的生理聯繫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藥物治療:針對病機根源在下部者,如:

    • 呃逆、反胃:若因陽明腑實、濁氣上逆所致,以承氣湯類通瀉腸腑,導濁下行,上逆自平。
    • 久喘:腎不納氣為本者,以補腎納氣法(如都氣丸)固攝下元,使氣歸丹田,喘息得緩。
    • 頭暈目眩:肝陽上亢者,常取滋腎平肝(如鎮肝熄風湯),引火歸元。
  • 針灸取穴:為遠端取穴原則之一,透過經絡上下聯繫調治上部病證,例如:

    • 牙痛:取手陽明大腸經之合谷、足陽明胃經之內庭,清瀉陽明鬱火。
    • 頭暈頭痛:取足厥陰肝經太衝以平肝潛陽,足陽明胃經豐隆以化痰降濁。

理論依據

  • 經絡學說:十二經脈上下貫通,如足三陽經從頭走足,足三陰經從足走胸腹,形成「上病下治」的傳導基礎。
  • 氣機升降:中醫認為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,若升降失常則病生於上,需調節中下焦氣機以復其常。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脾胃失和可致眩暈,故治從中焦。
  • 臟腑相關:如「肺腎相生」,肺氣虛久及腎,補腎即能益肺;「心腎相交」,心火亢盛需滋腎陰以制之。

辨證要點
運用「上病下取」須以病機為本,結合四診:

  1. 辨病因:區分外感內傷,如外感風熱頭痛宜疏散,內傷虛火頭痛則宜滋下。
  2. 辨經絡:明確病位所屬經絡,如偏頭痛屬少陽,可配足臨泣。
  3. 辨虛實:實證多瀉下焦(如肝陽瀉太衝),虛證多補下焦(如腎虛灸關元)。

此治法廣泛運用於內科、針灸科,展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與「異病同治」的靈活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