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層鎮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層鎮藥
上層鎮藥為中醫治療白喉病之特殊藥物分類,出自清代醫家所著《白喉忌表抉微》。此書針對白喉之證治提出「忌表」原則,強調不宜使用發散解表之法,而應以清熱解毒、養陰潤燥為主,並將藥物分為「正將」、「猛將」、「次將」三類,各類之中又細分上、中、下三層鎮藥,以應對病情輕重緩急。
上層鎮藥之組成與功效
正將之上層鎮藥
正將藥物性質較為平和,適用於白喉初起或病情較輕者,其組成與功效如下:
- 大地生(大生地黃):性味甘寒,歸心、肝、腎經,具清熱涼血、養陰生津之效,適用於熱病傷陰、咽喉腫痛。
- 元參(玄參):性味苦甘鹹寒,歸肺、胃、腎經,能清熱解毒、滋陰降火,為治咽喉腫痛之要藥。
- 煅石膏:性味辛甘大寒,歸肺、胃經,經煅製後清熱之力稍緩,長於收斂生肌,適用於熱毒熾盛所致之咽喉潰爛。
- 麥冬:性味甘微苦微寒,歸心、肺、胃經,功能養陰潤肺、益胃生津,可緩解咽喉乾燥疼痛。
猛將之上層鎮藥
猛將藥物藥性峻烈,適用於白喉熱毒熾盛、病情危重者,其組成與功效如下:
- 龍膽草:性味苦寒,歸肝、膽經,善清瀉肝膽實火,解毒消腫,適用於熱毒壅盛之咽喉腫痛。
- 生石膏:性味辛甘大寒,歸肺、胃經,清熱瀉火之力強,能直折陽明氣分之熱,適用於高熱煩渴、咽喉腫痛。
- 犀角(現多以水牛角代用):性味苦鹹寒,歸心、肝、胃經,傳統用於清熱涼血、解毒定驚,主治熱入營血、神昏譫語等重症。
次將之上層鎮藥
次將藥物介於正將與猛將之間,適用於病情中等或正將藥物效果不顯者,其組成與功效如下:
- 生地(生地黃):性味甘苦寒,歸心、肝、腎經,功能清熱涼血、養陰生津,較大地生藥性稍緩。
- 粉葛根:性味甘辛涼,歸脾、胃經,能解肌退熱、生津止渴,適用於熱病初期兼有表證者,然《白喉忌表抉微》強調白喉忌表,故使用時需謹慎配伍。
理論依據與臨床應用
上層鎮藥之選用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與「分層用藥」思想。白喉一病,多因疫毒侵襲,蘊結咽喉,耗傷陰液,故治療以清熱解毒、養陰潤燥為大法。上層鎮藥多屬寒涼之品,針對上焦熱毒,尤其咽喉局部病變,具有直接清解之效。
《白喉忌表抉微》強調「忌表」,乃因白喉本質為燥熱陰傷,若誤用辛溫發散,恐更傷陰液,助長火勢。上層鎮藥中,除粉葛根具輕微解表之性外,餘皆以清潤為主,符合此治療原則。
此分類法不僅反映中醫用藥之層次性,亦展現對藥物性味歸經的精准把握,為後世治療喉科熱病提供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