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喘為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喘為水

概念溯源

「上喘為水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脈解篇》,屬中醫經典病證名,指水濕邪氣上犯肺臟所致之喘逆症狀。其病機特點在於陰寒水濕之邪從下焦上逆,客於臟腑之間,尤以犯肺為要,形成水氣凌肺之病理格局。

病機闡微

本證核心病機在於「陰氣下而復上」,具體可分三層解讀:

  1. 氣化失司:三焦氣化功能失常,水液代謝障礙,停聚為濕為飲
  2. 陰邪上逆:下焦陰寒水濕之邪不循常道,反而上衝犯肺
  3. 肺失肅降:水濕阻遏肺氣,宣肅失職,發為喘逆

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闡述:「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微者短氣」,指出水飲內停程度不同,可表現為喘促或短氣。

臨床表現

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喘促氣急,呼多吸少,甚則不得平臥
  • 咳嗽痰多,痰質稀白或呈泡沫狀
  • 胸膈滿悶,如有物梗阻
  • 可能伴有面目浮腫、四肢沉重
  • 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滑,脈沉弦或濡滑

證候鑑別

需與下列證型相區分:

  1. 痰熱壅肺:痰黃黏稠,身熱口渴,舌紅苔黃膩
  2. 肺氣虛喘:喘而氣怯聲低,自汗畏風,脈虛弱
  3. 腎不納氣:呼多吸少,動則喘甚,腰膝酸軟

治療原則

本證治療當以「溫陽化飲,降逆平喘」為大法,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苓桂朮甘湯:適用於脾陽不足,水飲上犯者
  • 真武湯:針對腎陽虛衰,水氣凌心射肺者
  • 葶藶大棗瀉肺湯:用於水飲壅盛,喘滿劇烈者

針灸治療可取肺俞、脾俞、腎俞等穴,配合水分、陰陵泉等利水要穴。

古籍補充
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水停心下,上迫於肺,則喘」,強調心下水飲上迫致喘的病理過程。《證治準繩》則提出:「水氣乘肺而喘,其脈沉」,補充了本證的脈象特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