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慈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慈宮
上慈宮為經穴別名,出自《針灸聚英》,乃衝門穴之異稱。衝門穴屬足太陰脾經,為脾經與肝經之交會穴,其定位於腹股溝外側,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3.5寸處,當髂外動脈搏動處之外側。
穴位特性與功能
衝門穴名意為「氣血衝要之門戶」,其性主調暢氣機,疏通下焦。中醫理論中,此穴與脾經氣血輸布密切相關,具健脾化濕、理氣散結之效。臨床多用於治療少腹脹滿、疝氣、崩漏、帶下等症,亦能緩解下肢痿痹、股內側疼痛等經絡循行所過之疾。
針刺與配伍
針刺時直刺0.5~1寸,需避開動脈。配伍上,若配關元、三陰交,可增強調理下焦之功,主治婦科經帶諸疾;配足三里、陰陵泉,則長於健脾利濕,適用於水腫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古文獻記載
《針灸甲乙經》載衝門為「足太陰、厥陰之會」;《類經圖翼》則強調其「主腹寒氣滿,積聚疼痛」,反映此穴於古典醫籍中多用於氣滯血瘀之證。
現代應用延伸
現代中醫亦將衝門穴應用於生殖系統疾病,如前列腺炎、睾丸炎等,體現其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辨治原則。此外,結合艾灸溫通之法,可加強其散寒止痛之效,適用於寒凝少腹之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