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齶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齶瘡

上齶瘡為中醫病名,指上齶部位生瘡如粟粒狀,局部疼痛明顯,並伴有口中腥臭氣味,部分患者或兼見畏寒、發熱等全身症狀。此病多因脾胃與三焦蘊熱,熱毒上攻口腔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上齶瘡的發生主要與脾胃積熱三焦鬱火有關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,若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失調,導致脾胃功能失常,濕熱內生,蘊久化火,火毒上炎,燔灼口腔,則發為瘡瘍。此外,三焦為氣機升降之通道,若三焦氣機不暢,鬱而化火,亦可上攻口腔,形成瘡瘍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上齶生瘡,形如粟米,色紅或黃白,潰破後可形成小潰瘍,疼痛明顯,進食時加重。
  2. 口腔氣味:口中散發腥臭之氣,此為熱毒燻蒸所致。
  3. 全身症狀:部分患者可伴隨發熱、畏寒、口乾、便秘、小便黃赤等熱象。

治療原則

治療上齶瘡,當以瀉火解毒為主,並根據病位及兼證靈活用藥。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適用於上中二焦熱盛,症見煩躁口渴、面赤唇焦、口舌生瘡、便秘溲赤者。方中黃芩、梔子清上焦之熱,大黃、芒硝瀉下通便,使熱從下泄。
    • 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:適用於胃火熾盛,症見牙齦腫痛、口舌生瘡、口氣熱臭者。方中黃連瀉胃火,升麻散火解毒,生地涼血養陰。
    • 若兼見三焦濕熱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合甘露消毒丹(《醫效秘傳》),以清利三焦濕熱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冰硼散(《外科正宗》):局部外吹,可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,適用於瘡面未潰或已潰者。
    • 錫類散:對於潰瘍久不癒合者,可外用以生肌斂瘡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若熱毒熾盛,瘡面紅腫痛甚,可加金銀花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。
  • 若兼陰虛火旺,口乾舌紅,可加玄參麥冬以滋陰降火。
  • 若脾胃濕熱偏重,舌苔黃膩,可加藿香佩蘭以芳香化濕。

預防與調護

本病之預防,當注重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炙煿之物,並保持情志舒暢,以免鬱火內生。發病期間宜多飲水,忌食燥熱之品,以免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