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齶多骨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齶多骨疽

上齶多骨疽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首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三。此症雖名「上齶」,然臨床所見,多骨疽亦可發於手背、足背等處,非僅限於上齶。其特徵為患處腫硬成塊,日久則骨質脫落,形成多骨之狀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多骨疽之發,根本在於腎虛。腎主骨,若腎水不足,骨髓失養,則骨質異常生長。此外,久瘡不斂、氣血虧虛,復感寒邪,亦可導致局部骨質腫突,漸次增高。此病多見於體質虛弱之人,或因瘡瘍潰爛日久,正氣耗傷,邪毒留滯,腐蝕骨骼而成。

臨床表現

患處初起腫硬,皮色不變或略顯暗滯,觸之堅硬如骨。日久則局部骨質漸次脫落,形成多骨之狀,甚者可致骨骼畸形。患者多伴見形體消瘦、面色無華、腰膝痠軟等腎虛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治宜滋陰補腎、益氣養血為主,佐以溫通散寒。可選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,歸脾湯調補氣血,並隨證加減。若兼寒邪凝滯,可酌加桂枝、附子等溫陽散寒之品;若氣血瘀滯明顯,則可配伍當歸、川芎等活血通絡之藥。

古籍參考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云:「夫多骨疽多有發於手背、足背等處,不專在上齶者。其症皆腫硬一塊,久而脫去一骨者便是。其原因均屬腎虛,腎主骨也。或由瘡疽潰久,不能收斂。總因氣血不足,腎水素虧,復為寒邪所觸,致患處之骨,腫突而起,日漸長高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