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齶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齶痛

上齶痛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指上齶部位出現疼痛不適的症狀,屬「喉痛」範疇。此病名見載於清代喉科專著《喉證明辨》卷三,與「上齶癰」相關,然二者在病機與表現上略有差異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上齶痛多與內外因交互作用有關:

  1.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邪毒,上攻咽喉,滯於上齶,導致氣血壅滯,發為疼痛。
  2.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蘊熱,循經上灼,燔燎口腔上齶,引發腫痛。
  3. 陰虛火炎: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生,上擾齶部,黏膜失養而乾痛。
  4. 氣血瘀阻: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瘀滯成痛,常見於反覆發作或久病不癒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風熱證:上齶紅腫灼痛,伴發熱惡寒、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• 脾胃熱盛:疼痛劇烈,齶部黏膜深紅潰爛,口乾口臭,便秘溲赤,舌苔黃厚。
  • 陰虛證:隱痛綿綿,黏膜乾紅少津,午後痛甚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瘀血證:痛處固定如針刺,黏膜暗紅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  • 上齶癰:屬癰瘍範疇,多因熱毒熾盛,血肉腐敗成膿,症狀較上齶痛更劇,可見局部化膿、高熱等。
  • 口瘡:疼痛範圍多限於口腔黏膜潰瘍處,而上齶痛則集中於硬齶或軟齶區域。

中醫治法

  1. 疏風清熱:選用銀翹散、桑菊飲加減,配合薄荷、牛蒡子等利咽之品。
  2. 瀉脾涼血:以涼膈散、清胃散為主方,黃連、石膏等清瀉脾胃實火。
  3. 滋陰降火:知柏地黃丸或甘露飲加減,佐以玄參、麥冬養陰潤燥。
  4. 活血化瘀:血府逐瘀湯加減,配合丹參、赤芍等化瘀通絡。

外治可配合針刺(如少商、合谷穴)或中藥含漱(如金銀花、甘草煎湯),以緩解局部症狀。此病需結合整體辨證,區分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