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齶懸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齶懸癰

上齶懸癰,又稱「上齶癰」,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,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四。此症發於口腔上齶部位,多因風熱邪毒上攻,或脾胃積熱熏蒸所致,臨床以局部腫脹、疼痛、化膿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上犯:外感風熱之邪,循經上擾口腔,蘊結於上齶,氣血壅滯,化熱成癰。
  2.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蘊熱,熱毒循足陽明胃經上灼,腐肉成膿。
  3.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,虛火內生,上炎齶部,灼傷脈絡,發為癰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上齶黏膜紅腫灼熱,疼痛漸增,咀嚼吞咽時加重,或伴發熱、頭痛。
  • 成膿期:腫塊高突,按之軟而有波動感,疼痛劇烈,可伴口臭、唾液黏稠。
  • 潰後:膿液排出後腫痛減輕,若膿出不暢則遷延難癒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熱壅盛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五味消毒飲合銀翹散加減(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等)。
  2. 脾胃熱毒
    • 治法:清瀉脾胃,涼血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清胃散合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升麻等)。
  3. 陰虛火炎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托毒外出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生地黃、玄參等)。

外治法

  • 未潰時:以冰硼散或六神丸研末外敷,清熱解毒。
  • 膿成後:切開排膿,繼用生肌散促進瘡口癒合。

古籍考據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此症屬「癰疽發頤」類,強調熱毒壅結為病機核心,後世醫家多從清熱解毒、調和氣血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