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齶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齶穴

出處與定位
上齶穴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。其位置在口腔內上齶齶縫前端,正對齒齦上緣中點處,屬局部要穴。

主治功能
此穴性主清熱、利濕,傳統用於治療黃疸,尤其濕熱蘊結所致之目黃、身黃、小便黃等症。近代中醫臨床亦擴展其應用,如配合其他穴位調理脾胃濕滯、口舌生瘡等。

刺灸法

  1. 針刺:斜刺0.1-0.2寸,手法宜輕緩,以得氣為度。
  2. 放血療法:以三棱針快速點刺出血,適用於實熱證。

中醫理論基礎
上齶穴所在屬任脈與陽明經交會區域,任脈主一身之陰,陽明經多氣多血,故刺之可調和氣血、疏泄濕熱。其效與「齦交穴」相近,然更偏重於濕熱證之局部疏導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治黃疸:配肝俞、膽俞、陽陵泉,增強疏肝利膽之效。
  • 口瘡:配合勞宮、合谷,清心脾積熱。

此穴雖非十四經穴,然於特定病證中具獨特療效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