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丑未主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丑未主土:中醫運氣學說中的濕土之氣

在中醫的「五運六氣」理論中,「丑未主土」是描述地支與六氣相配的重要術語。十二地支中的「丑」與「未」對應太陰濕土之氣,象徵自然界中濕潤、濡養、運化的特性,與人體的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

一、運氣學說中的丑未配屬

根據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記載:「醜未之上,太陰主之。」此處「太陰」即指「太陰濕土」,為六氣之一。六氣分主於地支,丑與未同屬土行,但因其陰陽屬性不同,丑為陰土,未為陽土,二者共同主司濕氣。濕土之氣的特性為濡潤、黏滯,既能滋養萬物,亦可能因過度積聚而導致壅滯。

二、太陰濕土的生理與病理意義

  1. 生理功能
    太陰濕土對應人體的脾胃系統。脾屬太陰,主運化水濕,胃屬陽明,主受納腐熟。丑未所主的濕土之氣,象徵脾胃協同將水穀精微轉化為氣血,並調節水液代謝。若濕土之氣平和,則人身氣血充盈,肌肉豐潤。
  2. 病理表現
    當濕土之氣失衡(如歲運濕土過盛或不足),可能引發「濕邪為病」。臨床常見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瀉等脾濕症狀,或關節重痛、分泌物黏滯等濕濁停聚之證。此外,濕性黏滯,易與他邪結合,如「濕熱」「寒濕」等複合病機。

三、丑未年與濕土司天

在五運六氣的推演中,逢丑、未之年,太陰濕土司天,太陽寒水在泉。此年份氣候特點為濕氣偏盛,易出現多雨、悶濕的天氣。人體相應易受濕邪影響,脾胃疾病或濕疹、水腫等病症發生率可能增高。

四、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
  1. 五行關係
    濕土屬「土行」,與「木、火、金、水」四行存在生剋制化。例如,木能剋土(肝氣過旺可乘脾土),但土亦能生金(脾土健旺則肺氣充足)。
  2. 經絡與臟象
    太陰濕土對應足太陰脾經與手太陰肺經。脾經主運化,肺經主宣發水液,二者共同調節水濕代謝,體現「土生金」的相生關係。

綜言之,「丑未主土」不僅是運氣學說的抽象符號,更是中醫闡述自然與人體氣化規律的核心概念,為臨床辨識濕病與調理脾胃提供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