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齶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上齶癰,又稱懸癰、上齶部喉癰,是指癰生於口內上齶處。多由少陰、三焦積熱而成。
症狀表現為口中上齶腫起,狀若紫葡萄懸於上齶;或寒熱大作,舌不能伸縮,口不能開闔,鼻中時出紅涕。語言、吞咽均感困難,患者欲仰面而卧。
治療上宜解毒、瀉熱、消腫。可用黃連消毒飲、五味消毒飲、仙方活命飲等加減。或待膿熟時用刀針刺破排膿。
《醫宗金鑒》卷六十六:「上齶癰若葡萄形,少陰三焦積熱成,舌難伸縮鼻紅涕,口難開合寒熱增。」
若壯熱神昏譫語者,為邪毒內陷之候,舌苔黃、脈數有力。
【古籍原文】
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:「上齶癰,生於口內上齶處,狀如紫葡萄懸於上齶,或寒熱大作,舌不能伸縮,口不能開闔,鼻中時出紅涕,語言、吞咽均感困難,患者欲仰面而卧。」
《醫宗金鑒》卷六十六:「上齶癰若葡萄形,少陰三焦積熱成,舌難伸縮鼻紅涕,口難開合寒熱增。」
【現代研究】
現代醫學認為,上齶癰多由細菌感染所致,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鏈球菌等。其發病機理與局部抵抗力下降、口腔衛生不良、上齶黏膜損傷等因素有關。
臨床上,上齶癰的治療以抗菌消炎、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為主。可選用青黴素、頭孢菌素等抗菌藥物,配合中醫中藥治療,如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、仙方活命飲等。
此外,還應注意口腔衛生,保持口腔清潔,避免局部刺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