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齶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齶癰
上齶癰,又稱懸癰或上齶部喉癰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。此症發於口腔內上齶處,因腫起狀若懸垂,故得名。其病因多與少陰經、三焦經積熱有關,熱毒壅滯,化腐成膿,發為癰腫。
病因病機
上齶癰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過食辛辣厚味,致少陰腎經與三焦經熱毒熾盛,上攻於口齶。少陰經脈循喉嚨、挾舌本,三焦經主司氣化,若氣機不暢,熱毒蘊結,則發為癰腫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指出:「上齶癰若葡萄形,少陰三焦積熱成」,明確其病機與熱毒上炎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上齶處腫脹高突,色紫紅,形如葡萄,疼痛劇烈,甚則妨礙舌體伸縮。
- 全身症狀:初起可伴寒熱交作,繼而高熱不退;若熱毒內陷,可見神昏譫語,舌質紅絳,苔黃燥,脈洪數或滑數。
- 功能障礙:患者常因腫痛而難以開合口齒,吞咽困難,言語不清,鼻中時滲血涕,需仰頭以緩不適。
辨證論治
-
熱毒壅盛證
- 主症:上齶腫脹色赤,疼痛拒按,伴高熱口渴,便秘溲赤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消腫散結。
- 方藥:
- 黃連消毒飲:重用黃連、黃芩瀉三焦實熱,配伍金銀花、連翹解毒消癰。
- 五味消毒飲:以蒲公英、紫花地丁等清熱敗毒,適用於癰腫初起。
- 仙方活命飲:含穿山甲、皂角刺,長於透膿散結,適合膿成未潰者。
-
膿成期
- 若癰腫局限,按之軟陷,為膿熟之象,可刺絡排膿,以刀針淺刺破潰,引邪外泄。操作時需避開血絡,以防傷陰動血。
古籍參考
- 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強調此症「宜急治之,遲則潰爛穿頰」。
- 《醫宗金鑒》提出需辨明熱毒輕重,未潰前以消為主,已潰後則托裡排膿。
上齶癰屬中醫喉科重症,其治療重在把握熱毒病機,早期清解可防邪毒內陷。歷代醫家尤重瀉少陰、三焦之火,兼顧護陰津,以達消癰散結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