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格
上格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清代醫家趙濂所著《醫門補要》。其病因多由情志失調所致,尤以憂鬱惱怒傷肝為主要病機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長期情志不遂,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久則化火,灼傷津液,形成痰瘀互結之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自覺咽喉部有異物感,似有物撐塞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,此症狀與「梅核氣」有相似之處,然上格特徵在於「帝丁兩旁凸起紫筋數條」。帝丁即懸雍垂,其兩側可見紫色筋脈顯露,此為肝鬱血瘀之象,因氣滯血行不暢,脈絡瘀阻所致。
病機分析
肝經循行「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」,故肝氣鬱滯可直接影響咽喉部位。氣鬱日久,可進一步化火生痰,或血行瘀阻,形成痰瘀互結之病理產物,纏滯於咽喉,發為上格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肝解鬱、活血化瘀為主,可選用《醫門補要》所載之平肝散。此方以平肝降氣為核心,佐以行血通絡之品。若兼痰熱者,可酌加化痰清熱之藥;若血瘀明顯,則增活血散結之劑。
相關鑑別
上格與「關格」有別,關格多指陰陽俱盛、上下不通之危重證候,常見於癃閉、嘔逆等病症;而上格病位偏於咽喉,屬肝鬱氣滯之局部表現,病情相對輕淺。然二者皆與氣機阻滯相關,故《醫門補要》特註「參見關格條」,以示鑑別。
延伸探討
此病與現代醫學「咽部異常感症」或「慢性咽炎」部分症狀相類,然中醫強調從肝論治,結合整體辨證,體現「異病同治」之思維。歷代醫家對情志致病所致咽喉症狀多有闡發,如《金匱要略》「婦人咽中如有炙臠」之描述,亦與上格機理相通,可互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