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管,乃中醫經穴之別名,見載於《脈經》。此穴即為上脘,屬任脈要穴,位於人體前正中線上,臍上五寸處,為胃之募穴,與中脘、下脘合稱「三脘」,共司脾胃運化之職。
經絡定位與解剖
上管穴居於胸骨劍突與臍連線之中段,深層為肝臟下緣及胃腑上部。其經氣上通膻中,下達中極,為任脈氣血匯聚之處,亦為足陽明胃經與任脈之交會穴,故能調和胃氣、疏導中焦。
功能主治
- 脾胃失和:主治胃脘脹痛、嘔吐、呃逆、食積不化等症,具和胃降逆之效。
- 痰飲內停:針對胸悶、痰多氣逆,可配豐隆、膻中以化痰寬胸。
- 心神不寧:因胃氣上逆擾及心神者,可與內關、神門同用,安神定志。
針灸與配伍
- 針刺:直刺0.5~1寸,得氣後施以平補平瀉法,適用於實證氣滯;虛寒者宜灸。
- 配伍:
- 配中脘、足三里,強化健脾和胃之功;
- 配公孫(脾經絡穴),調理脾胃氣機升降。
理論淵源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胃者,水穀之海」,上管穴恰居胃腑之上口,故為納穀之門戶。《針灸甲乙經》更詳述其「主心下堅,積聚冷脹」,後世醫家亦多用於六腑實證之調治。
此穴名「管」,喻其如樞紐管道,統攝胃氣上下,臨床應用廣泛,尤長於調理中焦氣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