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含

上含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人體口腔內之上齶部位,又稱「玉堂」。此名首見於清代醫家錢秀昌所著《傷科補要》卷二,記載:「玉堂,在口內上齶,一名上含,其竅即頏顙也。」意指上含位於口腔頂部,與「頏顙」(即鼻咽部)相通,為呼吸道與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之一。

中醫理論中的上含與經絡聯繫

  1. 與督脈、任脈相關
    上齶部位屬「玉堂」,為任脈行經之處,鄰近督脈所過之齶頂。中醫認為,任督二脈交會於口齶,與氣機升降相關,故上含的狀態可反映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。
  2. 與「頏顙」的生理功能
    頏顙(鼻咽部)為「上含」之竅,屬清陽之氣上達頭面的通路。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提及:「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。」說明其具調節呼吸、發聲的功能。若上含氣滯或痰阻,可能影響聲音、吞咽,甚則引發鼻咽不適。
  3. 與五臟的關聯

    • 脾開竅於口:上齶黏膜的潤燥可反映脾陰盛衰。
    • 腎經絡舌本:腎氣上承於口齶,與唾液的生成相關。
    • 肺主氣司呼吸:頏顙為肺氣出入門戶,肺熱或風寒易致上含紅腫或乾燥。

臨床應用與病理表現

  • 外感病證:風熱犯肺時,上含可能出現紅腫、疼痛,甚則潰瘍(如小兒鵝口瘡)。
  • 內傷雜病:陰虛火旺者常見上齶乾澀;痰濕內蘊者則黏膜黏膩,伴隨口臭。
  • 針灸取穴:鄰近穴位如「廉泉」(任脈)、「承漿」(任脈)可調理上含氣機,用於治療失語、流涎等症。

古籍補充

《類經》註解「頏顙」時指出:「此咽喉之上管,故為分氣之所泄。」進一步闡明上含與咽喉、鼻腔的連通性,強調其在氣液代謝中的樞紐作用。

綜上,上含雖為局部解剖名稱,然其生理病理與經絡臟腑密切相關,為中醫診察口腔、鼻咽病變的重要參考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