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寒下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寒下熱
病證名,屬寒熱錯雜證型之一,指人體上部呈現寒象、下部呈現熱象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可分為兩種情形:
-
外邪內結,上下寒熱並見
因寒邪侵襲上部(如風寒犯肺或胃),而熱邪鬱結於下部(如腸道或膀胱),形成上寒下熱之證。- 上寒表現:惡寒、鼻塞流清涕、咳嗽痰白、噁心嘔吐、舌苔薄白。
- 下熱表現:腹脹便秘、小便短赤澀痛、肛門灼熱感,或下肢皮膚瘡瘍紅腫。
此類病機多與表寒未解、裏熱已生有關,或素體陽盛,復感寒邪,導致寒熱上下分踞。
-
上下病位各異,寒熱分屬不同
上部與下部臟腑各自獨立出現寒證與熱證,而非單一病邪所致。- 上寒:如肺脾陽虛,症見痰飲咳喘、畏寒喜暖、氣短懶言。
- 下熱:如膀胱濕熱或大腸積熱,症見尿頻尿急、尿道灼痛,或下痢腥臭、肛門灼熱。
此類情況常見於臟腑功能失調,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提及「上寒下熱,先刺其項太陽」,強調通過針灸調和經氣,疏導上下陰陽。
中醫病機分析
上寒下熱的成因與陰陽氣機升降失司密切相關。人體正常生理中,心火下溫腎水,腎水上濟心火,形成「水火既濟」。若中焦脾胃升降失常(如濕阻或氣滯),或下焦相火妄動,皆可能導致陽熱下趨、陰寒上浮,形成上寒下熱之證。此外,痰濕瘀阻亦為常見病機,痰飲停聚於上則寒,濕熱蘊結於下則熱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此證需寒熱並調,根據病機側重選方:
- 若屬外寒內熱,可選用解表散寒兼清裏熱之劑,如葛根芩連湯加減。
- 若屬臟腑寒熱錯雜,則需溫上清下,如烏梅丸化裁(溫脾寒、清腸熱),或交泰丸(黃連降心火、肉桂暖腎陽)。
- 針灸可選百會、大椎以散上寒,配合三陰交、湧泉以引熱下行。
古籍佐證
《傷寒論》中「厥陰病」的寒熱錯雜證,與此證部分病機相通;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:「上下寒熱者,當分其標本,調其逆從。」顯示此證需辨明寒熱虛實之本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