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寒下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上寒下熱

上寒下熱是一種病證名,是指寒熱錯雜表現的一種。一方面寒邪感於上,而見惡寒、噁心嘔吐、舌苔白等症;另一方面,熱邪結於下,而見腹脹便祕、小便赤澀等症。

上寒下熱的病因多為外感風寒,內傷飲食,或感受暑濕之邪,鬱而化熱,或因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化熱下注所致。

上寒下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
  • 惡寒、發熱,寒熱交替,或寒重熱輕,或熱重寒輕;
  • 頭痛、頭暈,胸悶、腹脹,便祕或腹瀉;
  • 小便赤澀,舌苔白或黃;
  • 脈浮緊或沉細。

上寒下熱的治療應以解表散寒、清熱利濕為主。可選用麻黃湯、桂枝湯、白虎湯、五苓散等方藥。

此外,上寒下熱患者還應注意飲食調理,宜清淡易消化,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,並且要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
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原文

上寒下熱,先刺其項太陽。


譯文

如果出現上寒下熱的症狀,首先應該在項部太陽穴刺針。


註解

  • 項部太陽穴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穴位,可以治療多種疾病。在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中,將上寒下熱列為一種病證,並指出其治療方法是先刺項部太陽穴。這說明項部太陽穴對治療上寒下熱有一定的療效。

現代研究

現代研究表明,項部太陽穴有調節血壓、改善睡眠、緩解疼痛等作用。因此,在治療上寒下熱時,可以通過針刺項部太陽穴來改善患者的症狀。


結語

上寒下熱是一種常見的病證,其治療方法以解表散寒、清熱利濕為主。患者在治療的同時,還應注意飲食調理和休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