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道
鼻道為人體解剖部位名稱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,又稱「鼻隧」,指鼻腔內氣流出入之通道。中醫理論中,鼻道不僅為呼吸之門戶,更與肺、脾、腎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其通暢與否直接影響氣機之升降與清氣之輸布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肺臟關係:肺開竅於鼻,鼻道為肺之外候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。」肺氣宣發肅降,鼻道方能通利;若肺氣失宣,常見鼻塞、流涕等症。
- 經絡循行:鼻道為手足陽明經、督脈所過之處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迎香穴在鼻翼旁,屬手陽明大腸經。」陽明經氣血充盈,則鼻道潤澤;若經氣鬱滯,可致鼻乾、鼻衄。
- 與脾腎關聯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濕困,水濕上泛鼻竅,可致鼻淵(鼻竇炎);腎為氣之根,腎精虧虛則鼻失濡養,易見鼻槁(萎縮性鼻炎)。
病理表現
- 外邪侵襲:風寒、風熱之邪犯肺,鼻道首當其衝,可見噴嚏、鼻塞。
- 氣血失和:氣滯血瘀或氣虛血弱,鼻道失養,可生鼻息肉或鼻黏膜萎縮。
- 濕熱蘊結:脾胃濕熱上蒸,燻灼鼻道,則發為鼻瘡、鼻疔。
古籍論述
《醫學入門》指出:「鼻隧者,氣出入之門戶也。」強調鼻道為呼吸之要衝。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闡述:「鼻病多因肺經受邪,或熱鬱清道。」說明鼻道病變多與肺系相關。
臨床應用
中醫診治鼻病,常從調理肺脾入手,如宣肺通竅用辛夷、蒼耳子;健脾化濕選茯苓、白朮;滋腎益氣取熟地、山茱萸。針灸則多取迎香、印堂等穴以通利鼻竅。
鼻道之生理病理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特色,其功能維繫於臟腑氣血之協調,亦為外邪內傳之徑路,故臨證不可輕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