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橫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橫骨
上橫骨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指胸骨上方之骨性結構,即現代解剖學所稱之「胸骨柄」。其位置於頸部前側,喉結下方凹陷處,對應天突穴所在。《傷科匯纂》記載:「上橫骨在喉前宛宛中,天突穴之處」,明確指出其解剖定位與經絡腧穴之關聯。
中醫理論中的功能與意義
- 經絡循行要衝
上橫骨所在處為任脈循行之路,天突穴屬任脈要穴,主司氣機升降。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上橫骨之結構穩定與否,可影響任脈氣血運行,進而關聯肺、咽喉、胸中之生理功能。 - 骨傷科應用
傳統傷科視上橫骨為「鎖骨上窩」相關結構之一,若因外力挫傷或跌撲導致錯位,可能引發咽喉不利、胸悶氣逆等症。手法復位時,常配合天突穴按壓以調氣順骨。 - 與臟腑的聯繫
中醫認為「骨者,髓之府」,上橫骨鄰近「璇璣」(胸骨柄與胸骨體連接處),與心肺功能相關。若此處觸診見異常凸起或壓痛,可作為診察心肺氣機鬱滯的參考依據。
古籍補充
除《傷科匯纂》外,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亦提及:「上橫骨即拄骨(胸骨)上端,連鎖子骨(鎖骨)」,強調其與鎖骨、胸廓的力學連結,為「開闔樞機」之一部,涉及上肢活動與呼吸深淺。
此名詞體現中醫「形氣相參」之特色,既重實體骨骼定位,亦涵攝經絡氣化理論,於臨床辨治與傷科手法中具實際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