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紀
別名與出處
「上紀」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素問·氣穴論》:「上紀者,胃脘也。」唐代王冰注釋此處「胃脘」即指「中脘穴」,後世醫籍如《類經圖翼》等亦沿用此說,將「上紀」列為中脘穴之別稱。
穴位定位與歸經
中脘穴屬任脈,位於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當臍中上4寸處。此穴為胃之募穴,八會穴之腑會,亦為任脈與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,故在調理脾胃、通降腑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脾胃樞紐:中脘穴(上紀)為胃氣匯聚之所,主調脾胃運化。《靈樞·脹論》提及「胃者,太倉也」,而中脘恰為胃氣直接輸注之處,臨床常用於治療胃痛、腹脹、嘔吐、泄瀉等脾胃失和之症。
- 通調三焦:因與三焦經交會,此穴可疏利三焦氣機,輔助水穀精微之布散,改善因氣滯、濕阻所致之痞滿、水腫等證。
- 腑會特性:作為「腑會」,中脘能統調六腑功能,尤擅調理膽、胃、大腸等腑氣不通之疾,如膽絞痛、便秘等。
臨床應用
- 配穴舉例:
- 配足三里、內關,可加強和胃降逆之效,治呃逆、反酸。
- 配天樞、關元,調理腸腑氣機,治慢性泄瀉。
- 針灸手法:直刺0.5~1寸,得氣後施以平補平瀉法;艾灸溫補則適用於虛寒性胃病。
古籍佐證
除《素問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載中脘「主傷憂悁思,氣積聚,腹中脹」;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其「一切脾胃之疾,無所不療」的功效,進一步印證「上紀」作為中脘別名的臨床意義。
延伸探討
「上紀」之名,隱含「綱紀」之意,反映此穴在腹部穴位中的統領地位。與「下紀」(關元穴)相對,二者分主上、下焦氣機,共同維繫人體氣血升降之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