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瞼

人體部位名,屬眼瞼之一部,於中醫典籍中又稱「上胞」、「上睥」。其解剖位置明確,上界為眉,下界則止於上瞼之眼弦(即眼瞼邊緣)。

中醫理論中的上瞼

  1. 經絡循行
    上瞼與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,足陽明之脈「循鼻外,上入齒中」,其氣血濡養眼周;足太陽膀胱經亦過目內眥,與上瞼功能相聯。若經氣失調,可致上瞼下垂或腫脹。
  2. 五輪學說
    中醫「五輪」理論中,眼瞼屬「肉輪」,對應脾臟。《銀海精微》云:「脾主肌肉,上下眼瞼屬脾。」故上瞼之異常(如鬆弛、浮腫)常反映脾虛濕盛或氣血不足。
  3. 病理表現

    • 上瞼下垂:多因脾虛氣陷,清陽不升,或風痰阻絡所致,可見於「瞼廢」之證。
    • 瞼弦赤爛:濕熱蘊結,熏蒸眼瞼,症見瞼緣紅腫、脫屑,與脾胃濕熱相關。
  4. 診斷意義
    望診時,上瞼色澤、形態可為辨證依據。如瞼色淡白多屬血虛,浮腫伴青暗常責之腎陽虛水泛。

古籍記載

《審視瑤函》詳述上瞼結構,並與「目窠」(眼眶)相區分,強調其「司開闔」之功,與衛氣晝夜運行相關。衛氣虛則瞼垂目難張,此說見於《內經》「陽氣盡則臥」之論。

上瞼之生理、病理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須結合經絡、臟腑辨析,非獨察其局部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