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焦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焦吐

證名:見於《活法機要·吐證》。此證屬嘔吐之一種,病位在上焦,多因氣機上逆或中焦失和所致。

主要症狀

  • 食後即暴吐,嘔吐急迫。
  • 口渴欲飲水,反映胃中燥熱或津液受損。
  • 大便結燥,乃胃熱下灼腸道,津虧失潤之象。
  • 氣上衝胸,胸膈疼痛,為氣逆不降,壅滯上焦之徵。
  • 脈象浮而洪,浮主病位在上,洪則提示熱盛或氣逆。

病機分析
上焦吐的成因與氣機升降失常密切相關。上焦如霧,主宣發肅降,若肺氣不降或胃氣上逆,皆可導致嘔吐。胃主受納,若胃熱熾盛,或肝氣橫逆犯胃,均可使胃失和降,氣逆於上而暴吐。此外,中焦氣虛,運化無力,亦可能使濁陰不降,反逆於上焦。

治法
降氣和中為主,兼顧清熱、潤燥或益氣,視具體證候加減。

常用方劑

  1. 桔梗湯:宣肺降氣,適用於肺胃氣逆者。
  2. 木香散:行氣寬中,適合氣滯胸膈兼輕微寒象者。
  3. 七氣湯(又名四七湯):理氣解鬱,化痰降逆,主治氣鬱痰阻之嘔吐。
  4. 六君子湯加減
    • 基礎方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健脾化痰。
    • 加木香、藿香以醒脾化濕;桔梗宣提肺氣,枇杷葉降肺胃之逆,共調氣機升降。

臨床加減

  • 若熱象明顯,可加黃芩、梔子清上焦之熱。
  • 大便燥結甚者,酌加火麻仁、杏仁潤腸通便。
  • 胸痛甚者,佐以鬱金、枳殼寬胸理氣。

相關概念辨析
上焦吐與中焦吐下焦吐有別。《活法機要》將嘔吐依病位分為三類:中焦吐多伴腹脹、吐後覺舒;下焦吐則常見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屬虛寒之候。上焦吐特徵在病勢急、病位偏高,與氣逆關係密切。

此證需結合整體脈證,辨明寒熱虛實,方藥靈活調整,以復其升降之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