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稠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稠痰

稠痰為中醫痰證之一,指痰液質地黏稠、難以咳出之證候,多因體內火熱鬱結,煎灼津液而成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七記載:「稠痰,飲食衣褥過厚,火蒸津液成痰稠濁,又有火郁於心肺。」指出其成因與飲食肥甘厚味、衣著過暖或情志鬱熱有關,導致心肺火熱內蘊,津液受灼而凝結為稠濁之痰。

病因病機
稠痰主要與「熱痰」、「火痰」相關,其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炙煿、肥甘厚味,脾胃積熱,煉液成痰。
  2. 情志化火:憂思鬱怒,肝氣不舒,久而化火,上灼肺金,津液受煎而為稠痰。
  3. 外感熱邪:風熱或燥熱之邪犯肺,肺失清肅,熱灼津液成痰。
  4. 陰虛內熱:素體陰虛,虛火內生,煎熬津液,痰黏難咯。

臨床表現
稠痰常見於慢性支氣管炎、肺部感染、支氣管擴張等疾病,其特徵如下:

  • 痰色黃或白而黏稠,咳吐不利,甚則結塊。
  • 伴隨胸悶、咳嗽、口乾咽燥,或見煩熱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熱象。
  • 若痰鬱日久,可能化為老痰、頑痰,膠結難化,病情纏綿。

治療原則
稠痰屬熱痰範疇,治宜清熱化痰、潤燥止咳,並依痰熱輕重選藥:

  1. 清熱化痰
    • 常用藥物:栝樓(瓜蔞)、浙貝母、竹茹、海浮石、天竺黃等,清肺熱而化痰結。
    • 方劑示例:黛蛤散(青黛、海蛤殼)適用於肝火犯肺之痰稠帶血;清氣化痰丸(陳皮、杏仁、黃芩)治痰熱壅肺。
  2. 軟堅散結
    • 若痰稠成塊,可加牡蠣、昆布、海藻等鹹寒軟堅之品。
  3. 潤燥化痰
    • 陰虛燥痰者,可用麥冬、沙參、訶子、五倍子等養陰收斂。

相關痰證辨析

  • 濕痰:痰白量多易咳,屬脾虛濕盛,與稠痰之熱象有別。
  • 燥痰:痰少黏如絲,伴口鼻乾燥,多因津虧,而稠痰多兼熱證。

稠痰之治,需辨明火熱來源,或清肺、或瀉肝、或滋陰,兼顧化痰通絡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