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厥下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厥下竭

上厥下竭為中醫病證名,指人體上部氣機逆亂導致昏厥,同時下部陰陽精氣嚴重耗竭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其病機核心在於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上下失調,形成虛實夾雜之危候。

病機解析

上厥

「上厥」指氣機逆亂,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導致清竅被蒙蔽,出現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等症狀。此現象與「厥證」密切相關,可因氣、血、痰、食、暑等不同因素導致陰陽氣血逆亂,擾及神明。

  • 陽氣厥逆:若陽氣過盛或鬱而化火,上衝頭面,可致面赤、煩躁、甚至昏厥。
  • 陰氣厥逆:若陰寒內盛,陽氣被遏,亦可導致四肢厥冷、神昏不醒。

下竭

「下竭」指下部真陰、真陽衰竭,根源在於腎精虧損或命門火衰。《素問·厥論》指出:「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;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」

  • 寒厥:因腎陽虛衰,陰寒內盛,表現為四肢厥冷、面色蒼白、下利清穀、脈微欲絕。
  • 熱厥:因陰精虧耗,虛熱內生,陽氣浮越於上,表現為手足心熱、煩躁、口乾咽燥,甚則神昏譫語。

臨床表現

上厥下竭證候多見於急重病症,常見表現包括:

  • 上部症狀:突然昏仆、神志不清、頭暈目眩、面赤或蒼白。
  • 下部症狀:腰膝酸軟、四肢厥冷或手足心熱、二便失禁、精血枯竭。
  • 脈象:或沉細無力,或浮大而散,或促結代脈,顯示陰陽離決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治療上厥下竭需標本兼顧,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,常見治法包括:

  • 回陽救逆:如四逆湯、參附湯,適用於陽氣暴脫之寒厥。
  • 滋陰降火:如黃連阿膠湯、大補陰丸,適用於陰虛陽亢之熱厥。
  • 調和陰陽:如烏梅丸、地黃飲子,適用於寒熱錯雜、陰陽兩虛者。

上厥下竭屬中醫危重證候,其病機複雜,需結合具體證型辨證施治,以恢復陰陽平衡、氣血調和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