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林穴
別名與出處
上林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,其載:「上林,穴在三里下一夫。」此處所述之「上林」,實指足陽明胃經之「上巨虛穴」。上巨虛又稱「巨虛上廉」,為大腸之下合穴,臨床常用於調和腸胃、通絡止痛。
定位與取穴
上林(上巨虛)位於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穴(膝眼)下六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(中指)處。簡易取穴法:先定位足三里(犢鼻下三寸),再向下量三寸即為上巨虛。
經絡歸屬與特性
屬足陽明胃經,為大腸之下合穴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云:「合治內腑。」故上巨虛主治大腸腑病,如腸鳴、腹瀉、便秘等,亦能疏通下肢經氣,緩解膝脛酸痛。
主治功能
- 腸胃疾患:腹痛、脹滿、泄瀉、痢疾、便秘等大腸功能失調之症。
- 經絡病症:下肢痿痹、腳氣、膝脛酸重,或中風後下肢不遂。
- 其他應用:配合天樞、曲池等穴,可增強清利濕熱之效,適用於濕熱蘊結之腸癰(類似現代醫學之闌尾炎)。
刺灸法
直刺1~1.5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向足背擴散。可灸,艾炷灸3~7壯,或艾條灸5~15分鐘。
配伍舉例
- 配天樞、關元,治慢性腹瀉。
- 配陽陵泉、懸鐘,治下肢痿痹。
- 配曲池、合谷,治腸癰發熱。
古籍佐證
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風水面腫,巨虛上廉主之。」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亦提及:「腳氣初得腳弱,灸巨虛上廉。」可見其療效自古為醫家所重。
現代研究
現代針灸學認為,刺激上巨虛可調節腸道蠕動,改善消化功能,並通過神經反射影響大腸生理活動,驗證其「合治內腑」之理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